高考改變不了窮孩子的命運(圖)

作者:肥肥貓 發表:2017-06-11 07:3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高考 普通人 範進中舉 熱門視頻 人工智慧
上海中考才是坎 ( 圖片來源: pixabay )

【看中國2017年6月11日訊】1、高考可以有多沈重?

我高考的那一年是史詩級的。

因為卷子特別難,導致這年成了里程碑——全國卷和上海卷的數學都創下有史以來的難度記錄。江蘇這種應試大省的數學平均分才65分,上海卷數學也差不多,周圍問一圈,都是只做完第一大題,後面兩個大題塗都沒塗完,有的看都看不懂。上午考完數學中午很多人就哭成傻逼,下午的考試連去都不想去了。因為這年出題思路過於風騷,很多女生平時能考120的,結果連80分都沒有,想死的心都有了。出成績那天我叫了個同學出來吃夜宵,同學告訴我他出來的時候他鄰居家的老頭喝醉了,好像在揍兒子。那被揍的男孩本來預期理科530分,就填了交大,結果500分都沒到,交大肯定泡湯了。老頭把皮帶都抽斷了,喝醉了酒,一邊打一邊哭,說自己沒用,說將來兒子討老婆沒錢,一輩子都完了之類的話。後來街坊和家裡老人來勸,父親說:一本進不去,二本就別指望了,老早被有門路的人弄進去了,他們是窮下崗的,沒有任何門路。聽罷唯有嘆息。因為我能猜到看似戾氣的言語背後,藏了多少人生的痛苦經歷。時間跳躍到昨天晚上,我睡前刷了刷B站,想看看波瀾哥的新歌,結果愕然發現幾個大的熱門視頻裡,彈幕刷的都是「明天高考了我卻還在這裡看視頻」之類的,讓我不禁莞爾,也不禁驚訝——現在的孩子真是太荒唐了,明天都要高考了今天還在網上玩得這麼歡脫!這擱在我當年高考的時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我想了一下,和我同一屆的人回憶起高考,腦海裡的印象都是相似的,只有各種凝重,只有各種身邊人的痛哭(因為數學的關係)。失敗者不堪回眸,成功者僥倖當下。

而越往前的高考生,記憶越沈重,八九十年代的高考更是不得了的人生重大事件,我父親當年高考的時候猶如抓住救命稻草,發瘋一般地全身心投入,以至於家裡老人後來很奇怪為什麼到了我考大學的時候,每天11點就睡覺了居然也能考上大學。

那個年代能考上的人欣喜若狂,比之範進中舉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偏遠一點的農村或小地方,能考上大學更是全村人激動炸鍋的時刻,無論怎麼看,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今天的孩子們,卻可以在高考前一天晚上還在刷視頻網站,嘻嘻哈哈。這不是世風日下,只是時代變了。這反應了一個事實:高考這個事件對人生的改變數,好像沒有以前那麼大了。所以自然的,今天人們的心態,也沒有以前的人那麼沈重了。高考只是一場很重要的考試,但沒有到一考定終身的地步。

2、高考,曾經是普通人翻身的利器

窮人家的孩子們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黃金期是在1980到1990這10年。當時國家對高校畢業生是統一包分配的,窮孩子們只要能考進當時的名牌大學,那麼本科畢業後,是絕對不用擔心工作的,甚至還沒有畢業,就有各個機關來學校搶人了。

據我父親的回憶,當時還有郊縣單位來學校要人,因為路途遙遠沒趕上趟,來的時候本屆畢業生已經被其他單位瓜分完畢,導致郊縣的幹部賴在學院辦公室不走,非要學校給他一個畢業生不可!今天要進個中央部委是多難的事情,你去看看國考的萬人比例就知道了。而在80年代初,只要是北京上海的名校畢業,一般有30%的人會直接進入黨政軍所屬的各部、委、辦等正部級機關。?

再加上當時高學歷的人才極少,又經過了幾次運動,把老人都整沒了,導致人才奇缺,各行各業對大學生求賢若渴,上升通道全面打開。

這批人進了機關後,只要不犯錯,現在一般都能混到廳、局級,好的可以到省部級,再差也會有個正處級兜底。如果當時這批人本科畢業後,選擇繼續深造從事學術領域,那麼20年後的今天,一般都可以拿到正高職稱,有的可以混到博導乃至院士了。記錄片《高考1977》說的就是這批人。現在無論什麼大學,那幾期的畢業生聚會總是最牛逼的。

像北大、復旦這些學校,77-80這幾級更是大神雲集,從各個領域掌控著這個國家,叫年輕一輩人五體投地。不信,我貼一個同學錄給你看看,復旦大學數學系77級的同學,今天都在做什麼:

現在還可能嗎?

3、今天的高考還有這麼大魔力嗎?

老實說,再不會有了。

77、78出來的人很多現在就算在美國都是終生教授和院士了。同樣90年代出去美國的學生,基數遠比77、78的多,但是能拼出這個水平的人要少很多。莫非是整整一代人智力下降了?越近就越不行了。清北復交近10年的畢業生,多少人瞎折騰了好幾年,到現在連自己所在城市的立錐之地都沒有?你有見過社會中堅居然還會被自己的城市趕出去的嗎?這算哪門子的社會中堅?

可能大公司會更偏愛名校畢業生,但也就校招的時候有點紅利,能入一部分知名跨國機構的眼,被放入他們的panel school list而已。無論在什麼平臺,工薪階層終究也就是工薪階層而已,本質上還是被剝削的工人階級,議價能力極低。今天白領們的薪酬比起10年前並沒有實質性增長。除去個別牛人外,今天的絕大部分名校畢業生生,只能說最多比同齡人活的略好而已。

名校尚且如此,普通大學就更要打個問號了:高考真的有改變他們命運嗎?

現在30幾歲碌碌無為的本科生還少嗎,他們真的賺的比同齡的三校生多很多嗎,5-6k塊半死不活的80後本科生能從五角場排到徐家匯。他們都不努力嗎?他們的階層位置,比之他們沒有上過大學的父母,真的有前進很多嗎?對於沒能力的父母來說,孩子的高考可能就是他們這輩子翻身的唯一希望了。但這又是一場歷史遺留下來的幻覺而已。

經過改開40年,「改變命運」這個事情,早就從「一個人的遊戲」,變成「全家人的遊戲」,現在更是有變成「幾代人的遊戲」的趨勢。

那些本身就一生平庸的父母,自己一輩子都沒活明白,你又能指望他們能給20來歲剛入社會的子女多少有價值的建設性意見?

一旦不幸所處行業是夕陽產業,自己又沒有職業規劃或者遠見止損,即便是名校畢業生,和三校生殊途同歸也是個大概率事件。

4、高考在一線城市的意義迅速滑落

對於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高考的意義在今天甚至都不一定有中考強。

上海中考才是坎,50%篩選率。但只要你能進高中,不是太差的人最後本科都是有的,無非就是學校牌子好聽與否。中考倒有一半的概率送你去三校,你說重要不重要?最近幾年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上海北京的80後同學聚會中,例如上海中學這樣的頂級高中,其同學聚會往往要比復旦交大的聚會更高端,畢業若干年後的同學平均水準也是一線名牌高中好過一線名牌大學。

當復旦交大的同窗們尚在苦哈哈得為首付披星戴月的時候,頂級高中的同窗們早已衣食無憂。當年高中理科班、尖子班更是大部分已經人在海外,從事的也都是當今最時興的投行PE和網際網路創業。讓許多外地學生趨之若鶩的公務員職位,在這群人眼裡是瞧不上的。這群京滬名牌高中的畢業生裡面,中產出身的比例極高。如果僅以狹隘的資產角度來看,這批京滬土著學子差不多都邁入了富二代的行列。而復旦交大呢?生源來自五湖四海,老少邊窮哪兒的都有。這些人也許從基因的角度來說,是聰明人,所以在不需要涉及財力的學業比拚中能在當地拔得頭籌,但一旦一隻腳跨出校園,就要面對起跑線落後人家至少兩代人的競爭。這怎麼可能活的輕鬆?在和京滬學生其他方面都一樣聰明和努力的前提下,又有什麼法子能勝出?很多人一直在不滿於北京上海的錄取比例。這種憤怒發展到最後就成了對北京上海學生的圍攻和否定。尤其是毛坦廠這種血淚高考集中營被媒體大範圍曝光後,更是和北京上海孩子相對輕鬆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這讓許多人更為惱火。但據我所知,現在許多一線富裕家庭,不是說不想讓自己孩子讀書,僅僅是很捨不得孩子消耗那麼多精力在應試上罷了。

5、高考這件事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高考這個東西,最初的目的是通過設定一個知識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裡篩選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較好的人。

所以,考什麼其實不重要,所有人都要去考才重要。發展到最後自然脫離了「檢驗學習成果」的意義,成為一個純粹的篩選工具。而能否跳出既定規則看問題,恰恰是上等階層和普通人的分水嶺。我認識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很早就把兒子送去了國外。他對高考的評價,能代表了許多今天規則制定者既得利益者的想法:他說,自己不希望孩子參加高考。因為本質上高中應試就是為了消耗年輕人的精力,省的他們精力旺盛想東想西瞎折騰,目的本質並不是讓他們學習,那點東西一年就能學完,剩下的反覆訓練只是kill time而已。王碩也寫過類似的話,他覺得考試學習,只是成年人為了讓年輕躁動的人消磨時間,不能像他們在《動物凶猛》那種日子裡一樣各種凶猛的鬧事。我不完全認同這些說法,但這也有一定道理,回頭想想,你高中真心學到什麼對你現在的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用的東西嗎?那些機械式的重複訓練,難道不是在白白浪費至少一年的時間?

這些家長本身有很大比例是應試教育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又是社會規則制定者,所以反而更知道整個公辦教育和選拔體系的癥結在哪裡。他們作為過來人,非常清楚這套體系的不合理性。?

尤其今天考慮到人工智慧的競爭,很多視野開闊的家庭已經開始質疑高考所代表的傳統記憶式學習的意義,而傾向於認為:培養孩子溝通、對社會發揮影響力的能力更重要,擅長建立人和人的聯繫更重要。這種在性格培養上的投資,從長遠來看,比之花上12年進行地獄般的應試訓練,回報率其實要高的多,尤其在30歲以後。

6、你生在古代就能改命嗎?

讀書改命,在科舉取士的古代,是有可能的,但是個緩步的過程,而且更是要通過好幾代人的積累才能完成。指望自己沒人幫忙,直接讀書做狀元然後一品大員,概率太小,基本約等於做夢。?

首先考試一次次過關,期間所花時間精力,非常人所能及也,外加客觀物質條件和天賦稟賦,很多人在鄉試就被刷下了根本到不了會試。

殿試更是三年才有一次。到了出狀元榜眼探花的階段已經是中彩票般的概率,所以以前有種說法,出狀元必定是祖上積德之人,可見其難度之高。大部分讀書人都會在這一過程中被阻攔,然後成為進士和候補官員之後,還要拼情商和運氣,跟對人,這中間更複雜,更辛苦,更難。往往一招棋錯,全家流放。

少數有幸成為1-3品大員的,往往也需在退休之前,用各種灰色收入在鄉里買好大量田地,以求蔭及子嗣後代(就這還未必能如意)。古代真正比較快速和有效的階層躍升的辦法,只有:

1,通過婚姻勾搭有有錢有勢力家的女兒,比如進士迎娶大官的小女兒,商人迎娶大官的庶出女兒,底層小帥哥勾搭無知地主家的女兒。但前提是雙方不能差太多。或者

2,認有錢有勢家的人做父做兄,充當辦事的人。

讀書從來都是不是改變命運和階級的最快辦法。

7、高考的沈重,只是一個歷史的異數

我說一句不太正確的話:在今天的中國,投胎才在真正意義上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投胎」沒你想的那麼庸俗,這裡面濃縮了一個人原生家庭所有資源的總和。一個人在20-30歲的生活質量是由其配偶的質量以及經濟收入的多少以及工作的寬鬆程度,還有其家庭背景來決定的。

而在今天的中國,高學歷+沒背景,只能保證不生病不出意外的情況下找個還勉強算體面的工作,但是工作強度上的壓力會直接抵消你的收入帶來的幸福感。也許對於社會排序在倒數30%的家庭,高考依然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平等,概率可控的決定命運的方式。對於他們而言,高考可以決定一個底層出身的人,將來是會在辦公室加班,還是在流水線加班,還是在工地上加班以及,加班能拿多少錢。但高考對於中國的富裕人家,尤其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社會資源掌控力的家庭而言,其重要性已經大幅降低。

高考可能在過去有很大的概率決定一個人進入社會以後的起點,但是現在的起點已經不是一場高考可以左右的了的了。起點都決定不了,更不用說去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看看美國就知道了,人家考SAT,也就類似於我們的高考,也沒見家長那麼緊張,什麼衝刺班、雞血補品、借考試房,也沒有見老美家長去封路,恨不得讓整個社會安靜下來,不能有一點雜訊,深怕影響自家孩子發揮。

為什麼?因為人家一場考試沒有被賦予這麼沈重的意義,也不應該被賦予這麼沈重的意義。我們的高考如此沈重,實在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一個一個異數。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能夠意識到:這種沈重也許是不正常的。

換言之,上一代人當年鄙視我不似他們那麼重視高考,和我驚訝今天的孩子考試前刷B站,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老古董思維,是用自己已經過時的奮鬥觀,去苛責那些已無必要的新一代人類罷了。

一點結語

讀書這回事,只能說是今天成功率比較高的一個人生翻盤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手段。很多人錯就錯在,認為只要讀書好就能成功。然而現實往往給人以打臉。把高考看成「改變人生」甚至「一考定終身」,實在是長久不接觸新事物的人才會有的偷懶想法。

人生不僅是一場馬拉松,更是一場綿延數代人的接力。考上大學,甚至是名牌大學,在今天只是給你增加了並不算太多的人生砝碼,如果有,當然好,如果沒有,也未必需要捶牆頓足。畢竟,一場考試能測量的東西本來就是有限的。至於高考本身,我認為高考已經完成了擔當「篩選器」的歷史使命,將來更多的只會用來反映階層分化的結果,而不是充當階層分化的工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肥肥貓的小酒館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