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移民媽媽對美國的7對1家長會既感動又詫異(圖片來源: freeimages)
【看中國2017年5月12日訊】近日,海外中文網站流傳一篇題為《美國7對1家長會讓新移民媽媽感慨中美教育差異!》的文章,引發不少華人的關注。
文中寫道,美國洛杉磯中國新移民周女士近日代表剛入學的小兒子開了一次家長會,整個過程讓她十分震撼。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在中國出生,接受過中國式教育,一個在美國出生,將接受美國式教育,雖然小兒子還沒正式入學,但這次7對1的家長會已經讓她感受到中美兩國教育體制和現狀的極大不同。
7對1家長會讓周女士既感動又詫異
周女士介紹說,5月3日她參加了萊特福特(Lightfoot)小學的家長會,為小兒子入學問題和校方老師進行商討,為了這次家長會,學校提前一週就和她預約。讓她沒想到的是,對方大陣仗出動了7位老師,其中包括主任、校長和一名翻譯,而家長卻只有她一人。「這7名老師向我匯報了兒子這個學期在學前班學到的知識,未來計畫要達到什麼目標,開學一年級要把他送到一個小班,12名學生6個老師,有校車到家接送,問我同意不?有什麼意見?沒有意見的話要在書面培訓計畫書上簽字。」
周女士聽到這些心花怒放,既感動又詫異。「12名學生6個老師?平均2個孩子一個老師?這在中國是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大兒子在中國上小學時,班上45名學生才一個老師。在中國大兒子從來沒有享受過校車接送的服務,都是我每天開車接送上下學。美國學校每天用校車接送還要問你同不同意?傻瓜才會不同意天上掉餡餅吧。」
大兒子在中國上學花了400萬人民幣
周女士回憶說,大兒子從幼兒園起到高中,讓她操碎了心,不是兒子學習不好,而是作為家長的一心想讓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她記了一本賬,大兒子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總共花費了382萬人民幣,從0到6歲,大兒子的進口奶粉、衣物、尿片、早期教育資料和玩具以及「貴族」幼兒園等費用讓她花了14萬元;上小學念的是「國際學校」,一年學費20萬,從1年級到6年級累計花費105萬元,加上課外支出總計150萬元;初中「國際學校」3年72萬元;高中國內1年,國外3年,總計花了50萬元;大學4年花了110萬元。如此一算,她在大兒子身上總共花了14+150+72+50+110=396萬元人民幣,如果再加上小孩的電腦、iPad、校服、特長班、補習班、贊助費等,肯定超過了400萬。
「在中國老師也定期召開家長會,但從來沒有包括校長在內的7位老師一起到場的大陣仗,更不用說是7對1的家長會。在中國我怕參加家長會,因為多數都是變相收費的會議,去了就是要掏錢,而且名目繁多。但昨天這次美國的家長會是提前一週預約的,而且是7個老師為我一個家長舉辦的,讓我有些受寵若驚,因為過去從沒享受過這種「最惠國待遇」,整個談話沒談一分錢的事。」
陳正治:美國重視新移民的教育
羅蘭崗學區教委陳正治表示,美國各個學校的做法都和周女士所經歷的一樣,美國的教育理念是幫助新移民、照顧弱勢群體,教育機會人人平等,不會因為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區別對待。「我們的孩子是國家的資產,培養下一代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責任。為了幫助新移民和弱勢群體,各個學區可謂不計成本,州政府在預算分配上也會照顧弱勢群體。如果哪個學區新移民、寄養家庭的兒童或貧窮兒童超過標準的60%,州政府的教育經費就會撥給這個學區更多一些。」
陳正治解釋說,在美國多個老師給一個家長開會是很正常的,參加會議的老師通常包括英文老師、心理輔導老師、社區服務總監、校長、主任和翻譯等。他強調,美國尊重個人的權利,即便我要幫你也要經過你的允許,如果你不願意被幫助,我們不會「強行」幫助你。一個老人過馬路,要攙扶他的人會問:「需要幫忙嗎?」要徵求老人的意見。同樣,校車接送也要徵求家長的意見,如果家長更喜歡自己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學校也會尊重他們的選擇。
張金生: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哈崗學區教委張金生表示,美國的教育口號是「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美國的教育經費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好的學區一個學生政府撥款2.3萬元,哈崗教育經費全國排名倒數25名,每個學生的教育經費是7000元,但即便這樣,我們的學校每天都為學生提供免費早餐,還為貧困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很多國家都通過考試的方式把成績不好的學生篩選掉,美國的做法截然相反,州政府會發放特別經費照顧弱勢群體,免費為新移民開辦英語課,通過ESL課程加強落後學生的教育,對早孕的學生單獨開小灶,而不是像其他國家那樣歧視她們,甚至開除學籍。
他表示,哈崗學區1到3年級學生也採取小班制,每個班級20到24人,配備中、英兩個老師,為的是推廣雙語教育,但還比不上萊特福特小學,人家是12名學生6個老師,這在全美也算得上最好的教學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