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十大寺廟,你可知道?若是知道,又去參觀過哪幾間呢?
雍和宮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大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初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間,改建為喇嘛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
雍和宮的來歷不小。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為皇四子胤禛修建了府邸,也就是人稱的「四爺府」或「禛貝勒府」,直至胤禛被封為和碩雍親王後,才改稱為「雍王府」。隨後,胤禛之子弘曆出生於該府的「如意室」。1723年,胤禛繼位,為雍正帝。雍正帝遷入紫禁城後,於雍正三年(1725年)將該府升格為行宮,並改名為「雍和宮」。
雍和宮南北約跨400米,是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雍和門殿,雍和宮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綏成殿等六進大殿和七進院落組成。東西兩廂設有講經殿、時輪殿、藥師殿、密宗殿,雅瑪達嘎樓,照佛樓,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樓、班禪樓。建築佈局嚴謹,氣勢宏偉。寺內石獅、寶坊、殿宇、亭台、樓閣俱全。
潭柘寺
潭柘寺,大部分北京人都去過,因為歷史上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它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廟,有近一千七百年的歷史,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307)。潭柘寺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一個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因而這裡植被繁茂,古樹名花眾多,自然環境極為優美。
戒台寺
始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00),是智周長老帶領眾僧建造的,原名「慧聚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
遼代法均和尚建造戒台。明代重修,由著名的古建築家蒯祥設計,是寺內標誌性建築。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並可授佛門最高戒律——菩薩戒,故有「神州第一壇」的美譽。歷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國佛教中佔有重要地位,歷代朝廷都非常重視,特別是從明代以後,開壇受戒必須要持有皇帝的敕諭。明英宗賜名「萬壽禪寺」,民間通稱「戒壇寺」,俗稱「戒台寺」。
大覺寺
大覺寺始建於遼代咸雍四年(1068),初名「清水院」,為金代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後改為「靈泉寺」。前後兩個名字皆因寺內清泉而得名。明宣德三年(1428)皇帝敕資重修後親賜「大覺禪寺」,沿用至今。
雲居寺
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大石窩鎮的白帶山下,距北京市區約70公里。雲居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後改稱「雲居寺」,寺院占地面積0.07平方公里,經過歷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形制宏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毀於日軍炮火中。
1949年後,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重現昔日莊嚴。雲居寺歷史悠久,保留著數量眾多的唐遼時期的石、磚塔和距雲居寺1公里石經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寺內除了八進主殿外還開設了「三經展陳」、文物收藏、佛教文化等十二大專題展覽。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塊石刻佛教大藏經著稱於世,其歷史之久,工程之大,刊刻之宏偉,被譽為「佛教聖地,石經長城」。
房山石經是由一代高僧靜琬大師開創,他鑒於歷史上的滅佛運動,又受北齊摩崖刻經影響,開創了碑版刻經事業,歷時六個朝代,綿延1039年,十幾代弟子師徒接踵、代代相傳,完成了繼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之後的又一項偉大而瑰麗的工程。其重要價值對研究佛教、金石書法、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方面都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法海寺
法海寺位於京西翠微山南麓、駝鈴古道首驛模式口村。該寺院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落成於正統八年(1443),是由明英宗朱祁鎮寵宦御用監太監李童集資、宮廷工部營繕所修建,明英宗欽賜額曰「法海禪寺」。法海寺現以大雄寶殿內保存完整的十鋪明代壁畫而聞名中外。經專家論證,法海寺壁畫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是元明清以來現存少有的由宮廷畫士官所繪作品,與敦煌、永樂宮壁畫相比各有千秋,並可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相媲美。它是古都北京在壁畫方面的傑出代表和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法海寺四進院落,殿堂形制佈局是漢藏倆族僧俗官員共同設計,這在北京寺院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壁畫瀝粉貼金,曼陀羅藻井造型精美,古白皮松千年滄桑,還有青銅佛鐘、四柏一孔橋等均各具特色。法海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宣武法源寺
京城歷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於唐貞觀十九年(645),原名憫忠寺。明清重修,雍正帝賜名為法源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毗盧殿、觀音殿、藏經閣等。東路為齋堂、方丈院及僧舍,大部分現已劃出寺外。西路尚存少量僧房。保持了早期寺廟建築的基本格局。1955年中國佛學院在此成立,1979年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成立,1980年恢復中國佛學院。是我國珍藏佛經最多、版本最珍貴的寺廟之一。
2001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坐北朝南共四進院落。第一進有天王殿,內供奉布袋和尚和銅鑄四大天王造像。第二進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兩菩薩,為明初造像。
搶廈樑上懸掛乾隆禦筆「法海真源」匾。第三進有觀音閣(又稱憫忠台),陳列歷代石刻,閣後為毗盧殿,供奉明代銅制五方佛像,其中層為四方佛,佛面各向四方,上層為毗盧佛。再後是大悲壇,陳列唐和五代人的寫經,宋、元、明、清版經文。四進為藏經館, 陳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而明代木雕佛涅槃像,長可十米,是北京最大臥佛。
法源寺歷經火災、地震及戰亂破壞,多次重修但寺址未變。寺內花木繁多,初以海棠聞名,今以丁香著稱,至今全寺丁香千百成林,花開時節,香飄數里,為京城絕景。
後海廣化寺
廣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叢林,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後海鴉兒胡同,坐北朝南建在風景秀麗的什刹海後海的北岸,東鄰銀錠橋,西鄰宋慶齡故居。
整座寺廟建築佈局嚴謹,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中院是全寺的主體建築。正中依次分佈著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等主要殿堂,兩側對稱排列著鐘樓、鼓樓、伽藍殿、祖師殿、首座寮與維那寮。這些殿堂組成了廣化寺的正院。東院由戒壇、齋堂、學戒堂、引禮寮等殿堂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體建築有大悲壇、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個院落之間回廊環繞,僧房毗連,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眾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築持色。
整座寺廟古柏蒼翠,花草溢香,曲徑通幽。廣化寺始建於元代,傳說是一高僧托缽化緣、籌措佈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
歷代帝王廟
位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31號,地處阜景文化街的西側,與白塔寺、廣濟寺毗鄰,有多條公車可達。它的建築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一處著名的歷史文化類旅遊景區。
北京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年的歷史,是明、清兩朝祭祀三皇五帝、歷代各民族傑出帝王和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在全國是唯一的。隨著歷史的延續,廟中入祀人物不斷增多,至清乾隆時期,景德崇聖殿內供奉三皇五帝和歷代開國帝王、守業帝王一百八十八人牌位,東西配殿供奉文臣武將七十九人牌位,清代乾隆時期在廟中又建關帝廟,單獨供奉關羽。在一廟之中群體祭祀人物數量全國第一。其祭祀體系彙集中國歷代領袖人物,展現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一脈相承的重大歷史特點。
妙應寺白塔
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朝至元八年(1271),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設計建造。塔體磚石結構,高50.9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組成。塔座為三層須彌座式;塔身為覆缽式;塔刹由碩大的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托起一個直徑為9.7米的巨大銅制華蓋,其周邊垂掛著三十六片帶有佛字和佛像的華蓋,下面各繫一個風鐸;刹頂為銅制鎏金小型佛塔。
白塔於至元十六年(1279)竣工後,「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為界至」,以塔為中心修建了一座占地16萬平方米的規模宏大的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寺院遭雷火焚燒,唯白塔尚存。明朝天順元年(1457)重建寺院,占地僅1.3萬平方米,改名為「妙應寺」,俗稱「白塔寺」。
責任編輯:飄蓬徜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