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的晏子,他的故事與思想主張對我們今天考察、選拔適任者依然具有啟發意義。(圖片來源:Pixabay)
《晏子春秋》中,記錄了晏子治理東阿之事,此故事值得大家好好省思。
晏子的治理
晏子受命治理東阿三年,齊景公將之召回並責備說,以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那個地方,卻越治越亂,應予嚴懲。晏子請求再給他三年時間,三年以後若無成效,甘願赴死。景公允諾。尚未到三年,晏子就得到了景公的祝賀,說他治理得很好。
可是,晏子並不領情,他說:「前面治理東阿,不接受講情、不納賄,還把池塘裡的魚都分給貧窮的百姓謀生,百姓沒有一人忍饑挨餓,您卻認定我有罪;這一次,改變前面的作法,對那些囑咐托情的准許,給周圍的人以行私的方便,接受賄賂,而且加重賦稅,池塘裡的魚,歸入權勢之家,挨餓的人過半,您反而向我表示祝賀,我真是愚不可及,請讓我回老家吧,你另請高明。」
景公聞悉,連連向晏子道歉,表示不再干涉他對東阿的治理了。
做事與做人的悖論
看來這為官之道裡面「做事」與「做人」的悖論早就存在。做事者全部心思用在為百姓大眾謀福利,關心他們的疾苦,傾聽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雖然工作成績卓著,但卻寂寂無名;相反那些會「做人」者,只做表面文章,搞關係託人情,會炒作、善包裝,不失時機顯露表現自己,名聲挺響的,職務升遷很快。
其實這也好理解,因為一心不能二用,只顧埋頭做事,眼睛向下,哪裡顧得上結交關係,疏通門路;而整天琢磨跑門子托關係,哪裡還有精力幹正事、實事,就得靠弄虛作假來巧飾偽裝。長此以往,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不事張揚的人有可能被遺忘;投機取巧、嘩眾取寵、沽名釣譽的人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那麼只知做事的人長期得不到肯定與鼓勵,心理就會失去平衡——有快捷方式可走,何必去吃苦受累,於是不通過做事而是靠其他歪門邪道上來的人會越來越多。
會「做人」還意味著對某些特殊的人物予以關照,甚至是不惜損害國家與普通民眾的利益來滿足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因為他們身居要職,他們神通廣大,他們的褒貶毀譽能決定一個人的前程,對他們的關照似乎就是對自己未來的投資。可這是慷國家之慨,損大眾之利,收買一點可憐的虛假的脆弱的「人情」,經不住時間與實踐的檢驗。這樣的人也許會一時得逞,卻絕對不會走遠,甚至會為此付出可怕的代價。
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考察衡量一個領導者的政績,是靠「事」還是靠「名」?這「名」又是如何得來的?是靠老百姓的口碑還是其他途徑得來的虛名?
全國的老百姓都說他好,總該沒問題了吧?!還不夠,還必須做一番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工作,發現這個人確實名副其實,才可相信。另一方面,對待否定的意見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再加以周密細緻的實地考察,才不會冤枉一個好人。
晏子是生活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但他的故事與思想主張對我們今天考察、選拔適任者依然具有啟發意義。
責任編輯:雪泥鴻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