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油畫技法精神的時代落差(二)〉一文。
理智與激情
作為取代坦培拉成為架上繪畫主流畫種的油畫,擁有很多天然優點:比如油質顏料易於銜接融合,方便過渡;融合後的色彩微妙豐富,表現力強;油類較慢的乾燥速度允許作畫者有更充足的時間深入刻畫細節和進行調整等等……油畫從材料的天然特性上看,非常適合於細膩寫實的畫風。古代油畫大師們無不充分順應這些特性,並以它們為基礎開創或發展了各大畫派的技法與風格。
但是到了近代,人們卻逐漸拋棄了油畫的天然優點,在作品中為了追求表層意識的瞬間感受,或以顫動的筆觸表現光影,或以強烈激動的筆法表達主觀情緒,情況不一。這與古代大師們講究在厚薄適度的色層裡把筆法融合於形體之中、在精到的地方不留斧鑿之痕的傳統理念背道而馳。要知道,這並不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風格問題,其中還涉及到多少代人留下來的寶貴經驗。
圖例:特瓦茲克(Henryk Francis Twardzik)的《格洛斯特海景》(《Gloucester harbor view 》)局部,布面油畫,作於1928年。由於作者不注重材料與技法,導致油畫在完成幾十年後,就已開裂並局部脫落,顏料脫落處露出了下面的畫布。
近現代的一些堆積著強烈筆觸的作品,把油畫的厚塗法堆到了極限後,正面臨著保存不下去的窘境。有些比較出名的作品在完成不長時間後已歷經數次修復,卻仍然止不住顏料開裂、脫落的步伐。道理很簡單:在這門藝術中,過度的激情是不被自然規律所欣賞的。
一幅油畫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物體,它就像生命在呼吸一樣,體積也是時常變化的。且不談平日裡溫度、濕度所引起的色層膨脹或收縮,油畫的乾燥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充滿變化的過程。油畫顏料的乾燥完全不同於水彩畫中的水分蒸發,它靠的是吸收空氣中的氧氣,在氧化作用下結膜固化,這就讓人感到油干了。然而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因為與空氣充分接觸的部分是油畫顏料的表層,那麼這個表層在充分的氧化狀態下會結一層皮,這樣會讓氧氣比較難以進入這層表皮以下,那麼封在裡面的濕顏料部分接觸氧氣就少,氧化速度就會減緩,換句話說就會幹得慢。
油類在氧化乾燥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吸氧後油的重量會增加,體積會膨脹。尤其是油畫中最常用的亞麻仁油,在氧化反應中其重量會增加15%。然而,在這種反應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裏,由於乾燥的油中氫和氧等成分逐步消失,顏料的體積又會隨著這種變化收縮減小,這中間的伸縮率是很大的。
如果表皮乾透收縮,甚至逐漸變脆的時候,下面的顏料正處於體積變動的氧化階段,那麼表皮的開裂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些在一層中就堆得很厚的油畫就是這種情況,包括追求視覺衝擊的厚重筆觸所造成的膨脹收縮不均亦是如此。有的人為了表達強烈的主觀情感,直接從顏料管裡把顏料擠到畫布上堆為色層;還有人在顏料中摻入砂子、泥土、碎紙、布頭、木屑等各種各樣的混合物,使材料的穩固性變得異常脆弱。這些油畫都難以逃脫開裂、脫落、並被歷史所淘汰的命運。
技法與精神
毫無疑問,技法與精神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習慣於只為發泄情緒而不顧一切糊塗亂畫的人是不可能靜下心來,在堅守中、在對忍性的磨礪中、在定力中耐心地、理智地一層一層根據材料肥瘦規律,按照古代大師所承傳下來的正統技法作畫的。從這個角度上看,能夠出色運用技法的本身其實就是一種修為,因為一個心浮氣躁的人是無法畫好畫的。古代不少畫家能為一幅肖像畫創作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這是今天學畫的人所無法想像的。
現在藝術界非常倡導「創新」精神,藝術家們強調表達自我個性,不喜歡做別人做過的事情。同時當代藝術思潮中的「前衛」、「解構主義」等觀念造就了大量反傳統、反正統心態的人。很多學畫者也高舉「創新」的大旗,拋棄舊有的一切。然而,無論是科技、文化還是藝術,都是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油畫正統藝術風格與技法的發展,也同樣是多少代人經過漫長的歷史不斷努力的結晶。今天有人要拋棄、「解構」一切傳統,想從零開始只靠自己個人的能力、性情、膽略再搞出一種什麼新的藝術,就好像一個離開人類文明的人,正在從頭去研究如何鑽木取火一樣。往往人們都是因為對自我的執著矇蔽了眼睛,過分強調個性的表達讓藝術界鑽進了牛角尖。
新古典主義畫派代表畫家安格爾的《查理七世加冕禮上的聖女貞德》。(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例:新古典主義畫派代表畫家安格爾的《查理七世加冕禮上的聖女貞德》(《Jeanne d'Arc au sacre du roi Charles VII》),布面油畫,240×178厘米,作於1851年—1854年。畫家一生致力於對古典藝術的研究,不斷學習前人的經驗,堅守古典油畫的風格與技法,反對通過筆法技巧表現自我,因此下筆毫無斧鑿之痕,造型手法精妙嚴謹。
從正統繪畫中能夠看到藝術家們各自精神的自然流露和畫家氣質的整體展現,而不是現代不少作品中那種強烈執著自我的個人情感。因為古典繪畫講究讓畫作本身去說話,而繪畫技法的運用,也就成了畫家放下自我去塑造完美作品的過程。
在藝術的長河裡,傳統繪畫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謳歌神的,剩下的則是歷史畫、肖像畫、風俗畫等各類作品,而絕大部分內容都是嚴肅的,以描繪真實、表達美為基點。新古典主義畫派代表畫家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曾說過:「繪畫應該是健康的、合乎道德的。藝術所要表現的只應該是美的東西,必須由美的事物來教育我們。」
比起充斥著性、暴力、冷漠之類的主題、滿載負面信息的現代藝術,更多的人還是更願意在技法高超、散發著古典氣息、追尋永恆美的傳世傑作前駐足欣賞。因為那裡不僅有凝聚著無數前人的經驗、浸透著一代代藝術巨匠畢生心血的神傳技法,還包含著人類文明歷史脈絡承傳的文化內涵,以至生命從本質上對善與美的神往追尋。
在歷史上人們曾經認識到古代文化、藝術的意義,因此虛心地向古人學習,從而引發了文藝復興運動,譜寫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的篇章。那麼今天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繪畫的重新認識,希望在歷史的將來也能看到正統繪畫技法精神的復興,那將是藝術重生的時刻。
參考典籍:
Albrecht Dürer,《Letter d’Albrecht DüreràJacob Heller 》,1509
Jacques Maroger,《 Àla recherche des secrets des grands peintres 》,1948
Max Doerner,《Malmaterial und seine Verwendung im Bilde》,1921
Platon,《 La République 》,380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