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能清官善察是非。(圖片來源:九品芝麻官視頻截圖)
自古以來,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員不知凡幾,有賢能清官、戮力為公者,也有不少貪官污吏、視百姓如草芥者。有人說:「換了職位就換了腦袋」,的確,「權力」容易使人腐化,一個好官員要維持一生清譽已屬不易,若面臨不公不義的政策,要站在百姓這邊帶頭抗爭、為人民出頭,這種官員就更罕見了。以下來看看清代一位膽識過人的官員如何豎立為官的風範!
上任推官 積極斷案
清代姚文燮(1628年∼1692年),字經三,江南桐城(今屬安徽省)人,工詩,亦善書畫,學識淵博,為清朝前期的畫家、文學家。順治十六年(1659年)中二甲進士,授福建建寧府(今建甌縣)推官(審判官)。
建寧當地民風剽悍,居民睚眥必報,經常發生為了一點小事就仇殺的案子。姚文燮到任以後,明辨秋毫,善察是非,在他的積極審案下,積累如山的案子不多時就了結了。數月不到,牢房裡竟然大半淨空了。
強盜疑案 真相大白
當時巡視的封疆大吏考察他的政績,認為姚文燮清廉愛民、辦案公正,十分賞識他,凡有難以處理的疑案就交由姚文燮審理。
那時發生了一件轟動地方的大案子,有一個名叫「武弁」的人被殺害,此案株連甚廣,許多人都被羈押問審。結果姚文燮審理之後,竟然把大部分嫌疑犯都放走了,只判了幾人的罪。
封疆大吏聞訊,驚訝不已,連忙前來質問:「武弁這件那麼大的反叛案,你為甚麼判得這麼輕率呢?」姚文燮對封疆大吏解釋說:「經過我深入調查,依據當初的報文和強盜的口供得知,當初鄉民們追逐強盜的時候,武弁正好遇到了,他是遭無妄之災,被強盜所殺害。強盜逃走了以後,兵營中的辦事員卻誤認為是叛民殺了武弁,當作反叛案來辦,才會牽連這麼廣,其實很多人都是冤枉的。」姚文燮辦案細心,查到了當初的報文,而且強盜也被捉捕歸案,坦承自己行凶,因此明辨真實案情,還了大多數人的清白。
免除上貢 百姓感念
海邊要修戰船的時候,經費來源有問題,有人擬定了按照戶口出錢的辦法。姚文燮深知民間疾苦,就上奏陳述現況,並且自行籌款來代替百姓出錢,使百姓得以安居,大家都十分感念姚文燮的仁慈。任期滿了以後,他所上報的政績被評定為最上等,施政受到朝廷的肯定。
康熙八年,姚文燮擔任直隸雄縣(今河北省雄縣)知縣。朝廷下令,要求當地上貢狐皮,增加百姓的負擔,百姓心生埋怨,議論紛紛,卻不知如何是好。姚文燮上奏朝廷,力陳此政策之弊端,最後朝廷從善如流,上貢狐皮的事情終於免除,沒有實行。
拔刀斷繩 還地於民
由於當地靠近京城,許多肥沃的田地大多被圈占為旗人的產業。百姓無力索回,向知縣陳情,姚文燮就為百姓力爭。旗人很強勢,向上呈報,請示戶部,戶部遂派遣辦事官員前來測量土地,官員的官威頗大,牽著繩子丈量,宣稱凡是繩子所圍到的土地,百姓一律不得擁有。
剛直的姚文燮為制止圈地,不惜拔刀斷繩,帶頭抗命!辦事官員為之一驚,見他剛正不阿,毫無懼色,又愛民如子,一心為民眾謀取福利,心中暗自佩服,口氣也就緩和了下來。
過了沒多久,聖旨到府,下令退還百姓所有的土地,全縣民眾莫不歡欣鼓舞,慶祝新生,感謝姚文燮為大家爭回土地。
之後,姚文燮又升官擔任雲南開化府(今文山市)同知。吳三桂舉兵反清的時候,姚文燮不幸陷於叛軍之中,他秘密地和建義將軍林興珠設下約定,卻被叛軍發覺,把他給抓進監獄關了起來。
或許是因他為官端正,處處以百姓為念,做過許多造福鄉里的事,所以獲得老天爺的暗中幫助,竟然乘隙逃出。後居京師三年,辭官回鄉,隱居於黃櫱山,終得安享晚年,沒有死於叛軍和戰亂之中。
(事據《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傳二百六十三循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