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山被指企圖離間習近平和胡錦濤的關係,遮掩當年江澤民"老人干政″的責任,但陰謀失敗。(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6年10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瀋清綜合報導)近期,習近平當局高規格學習《胡錦濤文選》(下稱《胡選》),展示胡、習聯盟。有報導說,中共江派常委劉雲山曾藉負責編定《胡選》之機,曾企圖離間習近平和胡錦濤的關係,遮掩推卸當年江澤民"老人干政″的責任,但此陰謀最終失敗。
劉雲山借《胡選》貶習 第一卷及多篇文稿被刪
9月20日,《胡選》在大陸發行。9月29日,習近平當局在北京舉行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七常委悉數參加,李克強主持報告會,習近平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胡錦濤及《胡選》。
據港媒《動向》10月號報導,2013年1月初,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11次會議上,通過胡錦濤的《胡選》編輯出版工作。該會決定由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牽頭負責此次編輯工作,並從「文獻」、「黨校」抽調18名人員,分三個班子參與相關的整理、編輯。
報導稱,2015年3月初,文選編輯第一稿完成,分四卷共收胡錦濤在1983年至2013年這30年間有代表性的講話、報告、指示等358篇。不過,中央政治局審核後決定,文選以三卷為準則,凡是1988年6月之前的有關文稿一律不列入。因此,第一卷的58篇全部被刪除改為三卷。2015年9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審核文選第二稿,刪除了胡錦濤當年在貴州、西藏擔任黨政軍一把手時,有關黨內鬥爭方面的講話、批示等38篇內容。
第三稿在2016年3月份提交。報導稱,《胡選》文稿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核後,對40篇文稿提出修正意見,再次把20篇文稿刪除,並強調兩條:文稿要保持基本的主題中心,不宜有幅度增加或刪除;列入《胡選》中未公開、非公開發表文稿要經本人確認,防止發生大失誤。
報導說,其中被刪除文稿顯然是劉雲山「新增」的「樹胡貶習」的內容。
報導還說,劉雲山藉出版《胡選》之機,從文選的文稿編輯,舉辦文選報告會規格,報告會講話要點,關於學習文選決定的部署等,都費盡心機。劉雲山在其草擬的報告會講稿中,故意提高胡當年在中共高層的地位,擬提「胡核心」被修正。如劉雲山在講稿中稱「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講稿後來被要求修正為「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同時,原講稿中的「全軍」也被刪除。
有分析認為,劉雲山意圖借抬高《胡選》來壓制習近平,同時藉此為江澤民干政洗地,這是導致《胡選》第一卷和多篇文稿被刪去的根本原因。
《胡選》映射江澤民「老人干政」 釋放習打江信號
文章表示,其實把胡錦濤稱為「核心」的提法,在之前的中央書記處討論時已被否決。但劉雲山又在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和政治局會議上提議,稱《胡選》出版一刻是最適當時間作出「定位」的決定。
針對這個消息,海外獨立時政觀察人士鄭經緯指出,劉雲山此舉表面上好像只是要吹捧一下胡錦濤,給他樹碑立傳,但實際上卻起到了假借樹立胡的權威形象來暗貶習近平的效果。同時劉雲山以這種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吹捧,變相遮掩推卸了當年江澤民"老人干政″的責任。
他表示:北京當局要求劉雲山把胡錦濤的"核心″稱謂修正為"總書記″的同時,還要求他刪除了"全軍″二字,就是要表明,當年胡錦濤並沒有完全掌控政權和軍權。換句話來說,對胡錦濤執政的10年間出現的許多社會亂象和黨內、軍內的嚴重腐敗,一直"垂簾聽政″的江澤民是要承擔責任的。
眾所周知,胡錦濤從2002年至2012年任中共總書記。但胡執政十年期間,處處受制於江派,實權被架空,致使「政令不出中南海」。直到2012年在「十八大」上,胡全退廢掉中共的「老人干政」,將權力全部交給習近平。據香港媒體此前援引北京高層的消息來源說,胡錦濤的"裸退″是習近平最為欣賞的,也是習最需要的。《胡選》的編輯工作是在胡"裸退″的情況下,由習中央決定的。這被認為是當局有意彰顯胡、習之間的良好關係得以鞏固。
有分析指,《胡選》中未收錄"命令″,但胡在當政時不可能未發過"命令″,這一方面可能與其任內被兩名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架空有關,當時胡錦濤擔任的軍委主席只不過是個空架子。另一方面,這是習近平在急速清理江派的情勢之下,有意撇開了胡錦濤的責任,釋放了習集中火力要對江澤民開刀的信號。
正值六中全會及中共高層換屆前夕,《胡選》選在此時出版,還公開胡錦濤當年關於反腐以及人事安排的相關言論,與習近平當局目前的官場清洗以及「十九大」人事布局相呼應,也顯示胡、習政治聯盟更加穩固,釋放挺習打江的信號。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