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系茶與詩的「茶仙」盧仝(圖)

發表:2016-10-18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盧仝煮茶圖》 (網路圖片)

盧仝(lú tóng),唐詩人。自號玉川子。河南濟源市思禮人。年輕時隱居少室山。家境貧困,僅破屋數間。但他刻苦讀書,家中圖書滿架。仝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朝廷曾兩度要起用他為諫議大夫,而他不願仕進,均不就。曾作《月食詩》諷刺當時宦官專權,受到韓愈稱讚(時韓愈為河南令)。

《盧仝煮茶圖》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盧仝是與陸羽齊名的人物,所謂陸羽著經,盧仝作歌,一稱「茶聖」,一稱「茶仙」。在茶肆繪畫中,盧仝可以說是不亞於陸羽的一大熱門話題。這些茶畫共同的特點都表現的是盧仝在山坡上、峭石旁煎茶的情景,反映出盧仝在濟源老家的山坡煎茶的閑適生活。

這幅《盧仝煮茶圖》選取的正是盧仝剛剛收到孟諫議遣人送來陽羨名茶、迫不及待地烹點品評的典型場景。畫中的玉川子白衣長髯,在一片山坡上席地而坐,身後有芭蕉濃蔭、怪石嶙峋。身左有書畫,身右為茶盞。旁立一人,顯然是孟諫議所差送茶之人,前方一僕人正在烹茶。畫中三個人物,目光集中在那個茶爐上,自然地形成了視覺焦點。整個畫面構圖簡練,格調高古,把盧仝置於山野崖畔,深刻體現了盧仝「恃才能深藏而不市」(韓愈語)超逸襟懷。這幅作品之所以為歷代畫人所看重,道理就在於此。

其畫藉助唐人筆法,用細勻而柔和的線條勾畫人物衣飾,精巧工致,文雅端莊。畫上半部有清乾隆皇帝乙巳(1785年)仲秋的題詩:「紗帽籠頭卻白衣,綠天消夏汗無揮。劉圖牟仿事權置,孟贈盧烹韻庶幾。卷易幀斯奚不可,詩傳畫亦豈為非。隱而狂者應無禍,何宿王涯自惹譏。」

一生只系茶與詩

盧仝一心只系茶與詩,貧困潦倒終生不仕。盧仝好茶成癖,詩風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也。

盧仝著有《茶譜》,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廣為傳頌,並演變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 茶聖」陸羽相提並論。至今的九里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臺、盧仝茶社等名勝。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盧仝故里

盧仝生於濟源,葬於濟源,但「盧仝故里」之名鮮為人知。這大概與盧仝慘死不無關係。

公元835年,長安發生「甘露之變」,「山人」盧仝因與朋友做客留宿宰相王涯家,受牽連一同被捕。他的好友賈島曾在《哭盧仝》一詩裡寫道:「長安有交友,託孤遽棄移。」就是說,盧仝臨刑前,長安的好友去送別,盧仝委託友人照顧自己的孩子。盧氏後人將盧仝的屍骨偷運回濟源安葬,後擔心受到牽連,在安葬盧仝之後,就舉家南遷。此後幾百年間,盧仝就在故鄉銷聲匿跡了。

盧和平老人拿出祖傳的《盧氏族譜》顯示,南遷之後,盧姓一族分為兩支,一支定居於江南,另一支則在明代輾轉返回濟源定居。

據《盧氏族譜》記載:「先祖盧公諱伯通,山西洪洞城十里鋪人。明洪武初年,懷府洗縣,田園荒蕪,人煙絕跡三十二年流離者悉歸故土,我先祖伯通思祖宗,懷望故鄉。遂攜四子:大公、二公、三公、四公和弟伯元,回歸故里濟邑玉川鄉武山頭村。初遷時,二代祖有難色,先祖告之曰:吾本濟人唐賢全號玉川裔也。子侄欣然從來,立整建廟。」

由唐至明,幾經變遷,濟源人也漸漸忘記了這位「茶仙」,盧仝墓也淹沒在許許多多平民墓塚之間,鄉村百姓,除了盧氏後人,誰也不曾想到這裡曾是一代茶道大師的出生和葬身之地。

直到清代,盧仝故里的名聲才再次被人們記起。在思禮村村頭,有一塊石碑,上書「盧仝故里」四個大字,石碑兩側有兩行小字——「賢才工詩與日月同輝,德澤潤野使薈草爭妍」。這塊石碑立於清代末期,為當時的廣東道監察御史劉邁園所題。

據《濟源縣誌》記載,劉邁園畢生以品茗為樂,有一年回故鄉濟源探親,想拜謁盧仝。當他問當地士紳和盧氏後人盧仝墓塚在何處時,回答說墓塚已經被平了,碑文等也找不到蹤影。劉邁園大怒:「世人尚還尊敬先賢盧仝,你們是後裔,竟不尊敬先祖,真乃大不敬也,不懂事理。」

於是,劉邁園揮筆寫下「盧仝故里」四個字,便離開了。當地士紳將劉邁園的墨寶刻成石碑,立於村頭,並重新為盧仝修墓刻碑。此後,「盧仝故里」之名始從歷史煙雲中走了出來。

據盧和平老人講,這塊「盧仝故里」碑在抗戰時期還發生過一件事兒。1941年,日軍佔領濟源縣城,開始對周圍鄉村進行掃蕩。一天,當一隊日軍進入思禮村時,帶隊的日本軍官看到村頭的石碑,大感興趣,忙叫過翻譯詢問。當得知這塊碑上書寫的是「盧仝故里」後,立刻整理軍帽,恭恭敬敬地對著石碑鞠了三個躬,然後帶著鬼子兵匆匆離去,思禮村因此避免了一場災禍。



責任編輯:李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