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8月31日訊】隨著各種調控傳聞的不斷被放大,上海離婚買房也進入白熱化放量衝刺階段。上海多個婚姻登記中心從上週末開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協議離婚高峰:浦東上週六一天超過近百對夫婦協議離婚,楊浦則有97對夫婦協議離婚,是平時的三倍。
首先來解讀一下「新政」,按照現行政策,上海戶籍單身人士可以購買一套住宅,非單身人士可以購買兩套住宅,但第二套需按照二套房政策來執行(二套房普通住宅首付5成,非普通住宅首付7成)。
在這樣的政策下,一些人採用通過離婚將名下房產劃歸夫妻一方,然後另一方恢復單身身份,再購房可以按照首套房政策來買房,不僅可以規避高首付,還能享受支持剛需購房的利率優惠。瞭解這些,就很容易理解上海市民的離婚熱情從哪裡來。
事實上,為了房子而「政策性離婚」並非首現。2012年,瀋陽出臺房產限購令,此類現象就開始增多。當時有報導稱,最牛的一對夫妻甚至為此離婚7次、復婚7次。除了要繞開限購、享受避稅及低首付政策,前些年,在重慶、常州、青島、南京、長春、武漢、廣州等地,還不乏極具「表演天賦」的夫妻,為申請經適房、限價房,假裝「勞燕分飛」,令人嘆為觀止。
某項調查顯示,50%的網民表示,會為了買房優惠假離婚。此前,某門戶網站開展「對"假離婚·真買房"現象,你怎麼看?」的大型調查,有62%的人表示支持,理由是能省大筆開支;66%的人承認若自己面臨實際情況,也會選擇假離婚;另有60%的人稱身邊就是這類事例;而認為應出臺政策規避「假離婚」的,僅佔33%。
這些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假離婚的現象層出不窮,背後的原因五花八門,為了拆遷補償、為了買房買車、為了子女上學……不排除其中有少數人是想鑽政策的空子,以實現私利最大化。但更普遍的情形,是一些政策制定者動輒拍腦袋,以不合理的政策導向,把人們引向了假離婚的歧途。
「中國式假離婚」,是指中國大陸夫妻雙方為了滿足一方或雙方的某種需求,一致同意辦理離婚手續,並且同時商定,在目的達到後再辦理復婚手續。
但是,以「婚姻」為代價的對策,帶來財產分割矛盾、夫妻猜忌、衝擊傳統婚姻觀等諸多社會新問題。夫妻離婚買房後,「丈夫以離婚卻和小三搞在一起」;「妻子拒絕復婚遭到丈夫割喉」。形形色色的案例都有,夫妻假離婚買房,最後能復婚的又有多少對呢?這些家庭不得不採用看似與幸福相悖的方式,來完成幸福居住的目的。家庭「分裂」的不幸被省下大筆利息開支的喜悅衝散了,金錢上獲益明顯可見,而情感、道德的成本卻加重了。
作家劉震雲在創作《我不是潘金蓮》時,就用了「假離婚」作為引子。女主人翁因為要生二胎與老公「假離婚」,最後「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隨之引發了一連串的荒誕故事。
俗語有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中國式假離婚可以看做是老百姓萬般無奈之下必然選擇的抗爭方式。在從道德和法律高度審判這些「不走尋常路」的人之前,制度的設計者是否更應該感到尷尬並為之反省?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恰恰是因為已有的制度設計不夠嚴謹,給人以鑽空子的可能,這才激發了有需要的人削尖了腦袋也要往漏洞裡扎的「無限熱情」。
原本買房是讓生活更美滿,但現實中,有太多人傾其一生成為房奴,而今又有人甘心為房子把婚姻當兒戲,甚至被房子「換走」一輩子的幸福。當一個地方的假離婚成了風氣,往往並非是因為那裡的民眾道德更差,而多半是有隱藏的「真問題」。
中國式「假離婚」,既折射出當事人的無奈,也暴露出相關制度的缺失,不合理的「對策」往往折射出不合理的「政策」和不公平的現狀。正是因為制度設計不夠嚴謹,出現各種漏洞,給人們提供了藉助假離婚來規避制度的選擇。如果在制度設計與執行上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出現類似現象的概率自然就會減少。
作者:風青楊:知名評論人。一個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惡如仇,從善如流!微信公眾號:風青楊作者微博@風青楊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