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6月19日訊】最近的華為比較煩。先前爆出將主要的生產基地遷往東莞,鬧得整個深圳都在哭喊:「別叫華為跑了」。即便一些企業的產值和規模比華為更大,但對於中國大陸的意義,也遠遠不如華為,因為華為所從事的是科技行業,是為創造財富的企業。
可是,最近東莞又爆出全球十大鞋業製造商之一的興昂國際有限公司倒閉,這是一間世界女鞋和休閑鞋的領軍品牌,原因自然是成本高企。當然,華為的利潤率肯定超過鞋業製造,可是,面對成本不斷上漲,華為也會鬧心。
那麼,華為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作為世界通訊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肯定需要在研發方面投入巨額的資金,否則就不足以保持自身的地位。5月30日,在中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任正非說到,「很早以前,華為就將10%的銷售收入投入到研發之中。未來幾年,每年的研發經費會逐步提升到100∼200億美元」。這完全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須的。沒有巨額的研發投入,沒有無數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你如何領跑世界?任正非認為,「華為現在的水平還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華為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正在本行業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在這樣的局勢下,沒有龐大的研發投入,就實現不了華為的目標。
就像在百米跑道上一樣,華為在拚命地前進,他或許可以打敗行業內的所有對手,將他們斬於馬下,但是,面對另外一個對手,他幾乎無能為力——那就是房地產帶來的快速上升的成本。
當房地產價格上升速度過快的時候,華為就無法實現自身的利潤率,也就無法實現在研發方向上的高速投入,最終就會從世界通訊領域的頂峰跌落下來。筆者相信這是華為內心的憂慮,也因為如此,他需要將自己的主要生產基地從深圳遷往東莞。同時,中興也將自己的生產、研發基地遷往河源。
我們確實不知道華為、中興的利潤率是多少,也不知道遷往東莞和河源之後,華為和中興的利潤率是否足以保證承擔巨額的研發成本。但可以知道的是,以深圳的房地產價格,為了保證本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華為和中興已經不能承受。當華為中興不能承受的時候,還有多少企業可以承受?
以華為、中興這樣的科技企業都不足以承擔這樣的成本之後,唯一的結局是——「深圳死去了……」
深圳曾經是中國城市繁華的基礎,深圳的大部分企業是在創造財富,以創新為主題。有人說,北京是行政文化中心,上海是金融中心。房地產的本質和深圳不同,或可以獨立於深圳。但是,如果沒有了從事財富創造的企業,你還行政個啥?你還文化個啥?你還金融個啥?
華為和中興不會離開中國,應該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中國芯,但是,更多其他的企業要麼選擇死亡(終歸像華為中興這樣競爭力的大陸企業是稀少的),要麼選擇離開中國,這樣的報導已經不是星星點點。當財富的創造機制中斷之後,房地產不會再有絲毫的期望!
當然,即便沒有希望,也還有不同的方式,第一是央行採取強力的去槓桿措施,房地產自然硬著陸,換取的自然是更多企業的生機;第二是選擇貶匯率的措施,房地產讓整個國家變得貧窮。此時,房地產持有者還會偷著樂,終歸自己的財產保住了,可是,匯率貶值之後,房屋的真正價值縮水了;當匯率貶值之後,通脹必定洶湧,面對社會的動盪不安,央行也只能收縮,結局可能比硬著陸還不如。
最終,是華為在「悄悄地」說(王石在旁邊嗎?):當資產價格讓我四處流浪之後,你自己也就落水了,也已經無處可逃。因為所有的資產價格都是依靠財富創造機制支撐的。你趕走了主人,覺得很偉大,山中無老虎,猴子開始稱大王。但沒有了主人,自然也不會再有人給僕人發薪水,僕人也只能餓肚子。
今天的體制下,無論什麼事情都會做到盡、做到絕,最終是共同死亡,並在經濟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不是一種共贏的文化,而是簡單、原始的「叢林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