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特色粽子大盤點(組圖)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那麼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你瞭解嗎?很多人認為端午吃粽子和屈原有關,這是真的嗎?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呢?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弔。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糰,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

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粽子帶角,是角逐抗爭的意思,防止疾病,除邪氣的。

大家都知道吃粽子,為什麼吃粽子卻不知道,粽子帶角,角上有刀,是角逐抗爭的意思,端午節開始,夏蟲滋生,人們要與天氣,與蚊蟲疾病抗爭。端午節的所有習俗都是祛蚊蟲,防止疾病,除邪氣的。

全國各式特色粽子大盤點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緻,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冬葉包裹著糯米、綠豆、咸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裹蒸粽做法,豐富的材料充盈了口感的滿足。


四川辣粽,香辣適口,風味獨特。(以上圖片皆為網路圖片)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具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裡,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滷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蔔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

養生之道網提醒,粽由糯米造成,但糯米卻不易消化,所以患有或曾患腸胃病的人不宜多吃。此外,小朋友、老人家的消化功能亦較差,所以吃粽時必須有節制,並且盡量趁熱吃,以免冷卻後更難消化。



来源:中華養生標籤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