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白銀算盤:不要去聯想……

作者:如松 發表:2016-05-01 08: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6年05月01日訊】編者按語:這是作者大約在不到兩年之前的一篇回顧中國經濟史的博文。數據準確,研判分明,並切中要害!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本欄目於此時段編輯出此文,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深度思考一下:造成中國經濟目前這種困境的原因究竟在哪裡?中國經濟的真實現狀究竟如何?其實,原文還有一個漢語拼音的小標(Bi Guan Suo Guo,就是「閉關鎖國」),只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作者只能在標題上移花接木一下。文末的一句「沒有必要聯想」也頗意味深長……

中國經濟歷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只要有足夠的數據,都可以從貨幣上找到趨勢的形成原因。宋朝、明朝、清朝等所有朝代,最終都是窮死的。

今日說說閉關鎖國,這是康乾的銀算盤。

從軍事上來說,大清朝和俄羅斯兩次雅克薩戰爭,清朝都取勝了。但是,清軍都有很大的人數優勢。按中方的記載,第一次雅克薩戰爭,中方佔據6.7:1的人數優勢;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方佔有2.5:1的優勢,而俄方的記載分別是33:1和9.7:1。無論中方還是俄方的記載,清軍都佔有巨大的人數優勢。

清軍進關時,八旗精銳不過十來萬人,他們打不起這種戰爭,源於西洋火器的威力太大,同時清軍不願意繼承明朝的火器。當這種戰爭無法應對的時候,只能利用海岸線作為天然屏障。

其次就是文化,後金在關外的時候是一種部落性質的文化,雖然用武力統一了中國,但是,文化的差距必定面臨嚴重的考驗,所以,有了文字獄。可是,對於西洋文化侵入,沒辦法搞文字獄,只能是閉關鎖國。

這些是武力和文化方面的因素。

清朝在1660—1670年間,米價達到最低水平。然後,在整個康熙在位期間,米價都是震盪上升的趨勢,但上漲比較緩和,特別是康熙後期,米價小幅回落。雍正在位時期和乾隆登基初始,米價開始上升,到1740年左右,米價劇烈上漲,這種漲勢一直持續到1760年以後才出現短期的回落,然後就是更加猛烈的上漲。

1722年—1760年間,米價漲幅大約一倍,其中主要是在1750年前後完成的。

這說明,在乾隆即位(1735年)後,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嚴重的通脹意味著生產效率下降,白銀資本價格下跌。

明朝在張居正改革時期,金銀比價達到1:5.5,意味著白銀很貴,生產效率提升,當時歐洲的金銀比價是1:12左右,所以,白銀流入中國。到康熙時期,中國的金銀比價在1:10上下小幅波動,這一期間,英國的金銀比價在1:15左右,歐洲的白銀還可以繼續流入。從雍正即位開始,中國的白銀價格開始下跌,到乾隆皇帝在位的1750年前後,白銀價格劇烈下跌,說明隨著通脹的不斷惡化,中國的經濟效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

相反,英國在18世紀中期,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生產效率不斷提升,資本升值 ,雖然這時的英國已經是事實上的金本位,白銀逐步退化為普通金屬,但白銀的財富屬性不會立即改變。工業革命帶動資本升值的同時,白銀價格開始小幅回升。

到1751—1760年,中國的金銀比價是1:14.90,而英國的金銀比價已經回升到1:14.55,說明英國的銀價高於中國。白銀不具備繼續流入中國的動力,而是顯示流出的趨勢。也恰恰在1740∼1760年間,中國的米價上漲的最猛烈,通脹最嚴重。

中國的白銀價格低於英國的情形,一直持續。這意味著如果繼續開放對外貿易,清朝將出現逆差,隨著英國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生產效率得到不斷提升,中國商品不再具備優勢,同時出現白銀逆流。

當時的白銀屬於國際資本,歐洲大陸很多國家都是金銀復本位制,白銀為主。當清朝的經濟效率下降以後,白銀持續流出。於是,大清朝從雙順差過渡到了雙逆差。

通貨膨脹加上白銀逆流意味著什麼?當然是全社會的工商業的深度收縮,最主要的是財政收入收縮。

現代社會將這一經濟現象命名為「滯脹」。財政收入的收縮將讓清朝的統治力下降,甚至走向破產,乾隆皇帝應該清楚這一點,因為明朝剛剛演過這一曲目。

清朝這時最佳的對策是提高經濟效率,也就是提升資本(白銀)的價格,可是決定經濟效率的根本因素是體制,讓乾隆皇帝放棄專制的封建體制,顯然是期望太陽從西方升起。

乾隆皇帝選擇的是用政策管控資本(白銀)的外流,防止財政收縮,那就是閉關鎖國。乾隆皇帝實現了自己的心願,十八世紀末期,米價再次劇烈上漲,開啟了新一輪通貨膨脹。

為防止白銀的外流(防止財政收縮),也防止歐美文化的侵入,清朝只能走向閉關鎖國的道路。同時,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開啟最恐怖的文字獄,標誌著清朝拒絕在歐美國家正在蓬勃興起的制度革命。

仔細想來,閉關鎖國的措施在康熙皇帝期間就已經部分開始。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這時或許主要還是軍事、文化的原因,康熙不希望西洋文化侵入,同時在內部加強文字獄。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又稱廣州十三行)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即防範西洋文化的侵入,更是為了不讓白銀外流。

閉關鎖國,是當時清朝體制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對資本(白銀)管控措施的需要。

1757年,標誌著清朝選擇了落後挨打。清朝中後期不斷挨揍,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鴉片戰爭、甲午海戰,這些賬目應該算在誰身上?因為清朝選擇的是——落後!

這只是說歷史,沒必要聯想……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