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4月14日訊】在經濟下行期,債轉股的主要作用有兩點:一是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二是幫助企業去槓桿,減輕經營壓力。從2013年商業銀行不良率首破1%之後,長期嚴控在1%以內的不良率開始攀升勢頭。債轉股背後的故事將是什麼?
1999年,曾經實行了一次債轉股,在企業與銀行之間架起了一道「防火牆」,那就是四大資產經營公司。當銀行將壞賬轉移到資產經營公司之後,銀行的風險是可控的,同時緩解了企業的償債壓力,提升了企業的運營能力。四大資產運營公司可以持續經營下去有兩個因素支撐,其一,財政有盈餘,可以為四大資產運營公司提供資本金或融資;其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有限,央行也可以用各種方式為四大資產運營公司注資。最根本的支撐是,中國經濟在上行,財政收入處於擴張狀態,人民幣沒有貶值壓力。
對於銀行而言,此前處置不良資產的主要通道都是轉讓給國有資產管理公司。但隨著銀行不良資產的持續增加,國內的幾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在不良資產轉讓上已經出現供過於求,導致銀行的不良資產在轉讓時賣不上價,放大了銀行的壞賬金額,所以,過往的方式難以為繼——原因在財政和匯率。
財政盈餘的時代已經過去,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階段也已經不在,四大資產運營公司就無法得到財政和央行的有效支撐,如果四大運營公司繼續擴大收購壞賬規模,為了自己的現金流,就只能是強行加速拍賣企業的財產,這將讓企業的生產經營中斷,在經濟生活中掀起波瀾,所以,這種方式也就無法繼續了。
既然財政和央行已經難以支撐四大資產運營公司繼續擴大營業規模,就只能以放大商業銀行的風險作為代價。
銀行將債權轉為股權,企業將債務轉為資本,從表面的財務報表上來看,銀行降低了不良貸款率,企業降低了財務槓桿,雙方各得其所,似乎是一個雙贏的辦法。
但事實上,對於銀行而言,不良貸款的風險並沒有消失,只是轉移或延遲:其一,債務轉成股權之後,銀行從此前的債權人轉身變成了和公司股東併肩的債務人,降低了償債的優先級,加大了銀行回收資金的風險,壞賬風險放大了;其二,如果資本市場出現大幅回調的趨勢,為了應對銀行的風險(流動性風險和資產損失的風險),銀行只能快速拋售股權,有可能引爆未來的資本市場危機;第三,危急時刻,為了應對銀行的恐慌,央行必須提供幫助,可如此一來,人民幣匯率的恐慌也就會出現,此時,只能走向徹底的外匯管制之路,這條路上的坎坷,在其他國家造成的後果也是很清楚的。
如今運行的債轉股,實際上是以放大銀行的風險管控和人民幣匯率的風險作為代價的,而更嚴厲的外匯管控,將讓人民幣國際化和可自由兌換開倒車。
為什麼選擇這樣後患嚴重的方式解決債務問題?說明管理層還希望通過債務擴張的方式化解如今的經濟局勢,不能(或不敢)面對債務出清、產能出清的後果,也就是說,選擇的是更嚴厲的資本和外匯管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