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走向引人關注。(網路資料圖片)
【看中國2016年01月05日訊】中國官方媒體《上海證券報》元月四號星期一刊登預測報告稱,2016年中國國內實際經濟增速略低於7%左右的潛在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6.5%左右,對外貿易將零增長。
雖然中國經濟2016年放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但是海內外仍然有機構或媒體樂此不彼做出大同小異的各種預測。要說《上海證券報》的預測有什麼新意,那就是將放緩原因歸咎於中國迄今已經實施的「經濟政策有一定滯後影響」,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旦中國2015年出臺的經濟政策和措施發揮作用,中國「經濟仍將平穩增長」。換句話說,中國經濟此前一直平穩增長。《上海證券報》的預測雖然如此這樣說,但是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姚樹潔教授星期一表示,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經濟增速在6.5%到7%之間的確是可能的:
「中國十三五規劃的未來五年裡,經濟增速平均可能就在6.5%左右,因為中國經濟面臨各方面的壓力很大,6.5%並不是最糟糕的預測。現在,中國要開放,人民幣也變得不像以往那樣堅挺,股市問題長期存在,監管不嚴結果造成中國股市上市公司分紅長期低迷,有些公司賺錢,股民也得不到什麼好處。鑒於如此種種情況,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缺乏信心。」
路透社星期一發自上海的消息引述中國官方數據說,雖然中國經濟在新的一年將繼續放緩,但中國「國內消費需求會保持穩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10.5%左右,2016年低通脹繼續延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上漲1.5%左右,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將下跌3.5%左右」。此外,路透社星期一發自上海的消息還說,中國「隱形失業將顯性化,預計2016年新增就業達到1000萬人,但鑒於對外貿易將可能零增長的情況,重化工企業和出口行業的裁員和就業崗位流失在所難免」。
在中國經濟放緩的嚴峻情況下,中國官方智庫和體制內學者開出的各種藥方都沒有涉及到政治層面。對此,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星期一認為,中國整個制度中缺乏信譽度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實質:
「因為整個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的所有人最需要的是對未來的可靠預期,需要從國家領導層和政府那裡得到一個制度性的保障或承諾,從而在經營決策中規避或減少風險,將風險轉化為賺錢的機會。然而,中國的體制中目前缺乏這種機制,使中國的投資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風險,而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夏教授看來,這一不確定性是政治體製造成的,因為中國沒有國會和議會機制和民選機制,國家政府對資本的安全性沒有承諾,中央銀行不獨立,結果使財政部變為中共中央的出納室,人民銀行變為財政部的櫃臺收銀員。此外,夏教授強調,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資本仍然不能自由流動。資本賬戶仍然不開放,外資賺到的利潤難以匯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各種紅利逐漸消失,夏教授總結以下政治層面上的三點將不可避免地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一民主的代議機制,第二獨立的中央銀行,第三開放的資本賬戶,三者中國迄今都沒有建立。這樣就使中國整個市場變得非常沒有確定性,中國經濟必然因此受到傷害。」
如果閱讀中國官方報導,中國經濟似乎並沒有糟糕到引發星期一全球股市拋售的狂潮。中國股市2016年首個交易日以暴跌7%收市前跌停收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