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10月30日訊】「究竟為什麼有開發者要從蘋果以外的管道下載Xcode?因為中國的網速慢得像狗。」
這是John Gruber在點評 XcodeGhost事件時的話。「因為中國的網速慢得像狗」被加了鏈接,這通常被視為網頁寫作者的一種好習慣:在「呈現完整信息」的名義下,作者不用自己的話概括延伸信息,而是給出「原文鏈接」,供感興趣的讀者自行點擊閱讀。最愛這麼幹的是 Ars Technica專欄作家、著名的 Mac OS X超長評論作者、Accidental Tech Podcast主播 John Siracusa。
這真的是好習慣嗎?至少我——Gruber的十年讀者——就沒有點開那個鏈接。這當然和我的特殊性有關:我不用別人告訴我中國的網速有多慢。但Gruber的大部分讀者是英文讀者,她們又如何?
她們大部分不關心。嘻嘻,看中國網速多慢。知道這個就夠,不用點進去了。
中國的網速並不慢,但中國的網速確實慢得像狗。
蘋果開發者使用的工具Xcode的大小在5GB以上。如果住在北京的妳要傳一個5GB的文件給深圳的朋友,會選擇什麼方式?大部分人會選擇某種網盤,例如百度雲、115等等。只要妳家有10Mb以上的寬頻,從這些網盤下載的速度並不慢。(中國的寬頻基礎建設一直在發展,10Mb以上的光纖已相當常見。)換句話說,在中國下載國產網路服務上的文件,與在美國下載美國國產網路服務上的文件,其速度的差別並不構成用戶體驗上的明顯區別。
問題出在當中國人想出國的時候。無論是身體出國還是精神出國。前者不需要解釋,辦過簽證的人都明白。後者就是XcodeGhost事件發生的先決條件之一。從蘋果自己的管道 Mac App Store下載 Xcode經常需要幾天甚至更久,而且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下載成功。如果出門午飯前打開 Mac App Store下載的人心裏知道吃飯回來一定可以下好,有什麼理由去百度雲下載來路不明的版本?
很多人認為是GFW從根源上促成了 XcodeGhost,這個邏輯沒錯:GFW令中國大陸以內的人訪問中國大陸以外的網站極度困難,有惡意的人便可利用這一點引誘中國人到中國大陸以內的網站下載被植入了後門的軟體。但我們必須向前一步,追問 GFW為什麼會誕生。和任何權力機構或人物所施加的限制一樣,GFW是恐懼的結果。當家裡的貓連續咬壞了我兩臺筆記本的電源線後,我就會出於恐懼把貓限制在接觸不到筆記本電源線的地方。當公權力認為自由接觸信息有可能危害到自己時,就會限制信息的流動。
過去幾週我住在一個只有4Mb帶寬的地方。如果不開 VPN,和我工作相關的大量網路服務(Gmail, Dropbox, Twitter)無法訪問。但一旦打開VPN,常規的網路瀏覽又慢到難以忍受。我不想說運營商的名字。儘管的確存在速度和服務品質令人抓狂的運營商,但把槍口指向具體的任何一家都是弄錯了方向。中國的信息基礎設施的糟糕之處不在於某傢俱體的運營商,甚至也不在於精密複雜的網路審查系統。問題的核心是對「他者」以及陌生事物的恐懼。這體現在只有某些「涉外」小區或酒店才能收到「境外電視臺」的事實,也體現在之前Twitter上關於「歸國華僑可以憑護照申請無 GFW網路」的傳聞。它體現在現代中文漢語中「國人使用習慣」一詞的流行,體現在「為什麼我國現代醫德的代表人物是一個外國人白求恩」這類的知乎問題上。是的,這種恐懼不僅存在於公權力內部,也普遍存在於民眾心中。最終,它體現在過去幾週我感受到的令人極度沮喪的事實:
無論網路狀況多麼惡劣,有一個服務永遠高速、穩定和堅挺。它就是微信。
家母和我抱怨「iMessage發圖比微信慢太多」,Telegram、LINE和 Facebook Messenger基本無法使用。對於生活在中國大陸的普通人而言,微信就是唯一的 IM軟體。它近年來的巨大商業成功在美國引起了注意。在華老外用得很歡,比較關心中國的美國分析師(例如 Ben Thompson和 Ben Evans)也寫過不少分析文章。作為商業公司的騰訊有充分的動機把用戶盡量多的線上甚至線下活動鎖死在微信軟體之內,「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這句曾經的廣告語如今已經成為現實。當對外的管道幾乎全被封死或是投入了老鼠屍體和糞便時,微信成為信息飢渴症患者唯一的「救贖」。
那當然不是什麼救贖。微信就是今天的中央電視臺和「八個樣板戲」。而如果妳堅決認為微信只是一個「平臺」,並不直接生產內容,因此和電視臺沒有可比性,那麼請重新讀一讀Marshall Mcluhan的書。技術上的確沒有什麼阻止我把 Maciej Cegłowski的《What Happens Next will Amaze You》發在微信朋友圈,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會因為那個小寫的L上的神秘一撇而皺著眉頭斥之為「什麼鬼」而直接略過,或是即便點開但發現版式不適合手機閱讀而關閉的人,其比例高到了我認為不值得那麼做。認為微信是中性平臺的人,請告訴我妳沒有被公眾號的剽竊行為或是養生文章噁心過。
不久前我寫過一篇題為《Another Brick in the Great Firewall》的短文。時至今日,國內的通訊以及內容產品需要自我審查已經是創業者的常識。在堂皇的「實用主義哲學」下,創業者、消費者和用戶都沒有選擇地接受了這點。偏愛較為本地化的產品原本在世界各國都是常態。但當中國用戶多少是被迫尋找著本國「替代品」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GFW上的一塊磚。
中國的網速並不慢,但中國的網速確實慢得像狗。只要妳充分抑制對外部世界以及「異己」的好奇心,就可以快樂地生活在微信和網盤構筑的虛擬空間裡,免除我在過去數週裡經歷的一切焦慮。有人說微信已經是事實上的操作系統,對我而言,它已經是事實上的區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