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 太史公司馬遷的傳奇人生(圖)

作者:阿哲 發表:2015-09-13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被後人尊稱為「太史公」的史學家司馬遷。(網路圖片)

司馬遷,字子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史記》而流芳千古,被後人尊稱為「太史公」。

查訪歷史遺蹟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名史官,他發現自孔子以後,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數史官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使歷史記載成了空白。出生於孔子之後四百年的司馬談,對此憂心忡忡,他想要寫一部史書,把空白的歷史連貫起來。

因為史書承載著歷史與未來,寫作須嚴謹負責,不能憑空虛構,不能取材失當,不能放棄立場,還要對歷史做出正確的評判,所以古人把史官稱為「天官」,意即史官記錄史實,有替天監督皇帝謹言慎行的作用。

司馬談對如此龐大的工程,自己能否完成並沒有任何把握,從而將希望寄託在司馬遷的身上。有鑒於此,司馬談從小就有意栽培他,為了使他有好的文學基礎,幼年就讓他師從經學大師董仲舒學《春秋》,師從古文家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這一切都奠定了他深厚的寫作基礎。

為了使司馬遷能瞭解歷代的史實,改正遺失或有誤的歷史,司馬談不惜家產,讓他周遊各地實地查訪。二十歲時,司馬遷開始廣泛的遊歷,他的足跡遍佈各地,曾到會稽,訪查夏禹的遺蹟;到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楚地,訪查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鄒魯,拜訪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到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等。

壯游使他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遊歷回來後,仕為郎中,並奉旨出使到四川、雲南一帶,之後又侍從武帝巡狩封禪,遊歷更多地方。他的足跡幾乎遍及中原每個角落,也接觸了各階層的人物,並蒐集到許多歷史人物的史料與傳說。

漢武帝元封元年,司馬談去世,臨終前將未竟之業囑託給他。繼任太史令後,他有機會接觸皇家收藏的文史經籍及檔案資料。此後,他孜孜不倦地閱讀這些藏書,其間還與中大夫孫卿、壺遂等人共同訂定了《太初歷》。《太初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也是中國曆法上第一次大改革。

見義勇為,反遭腐刑

改歷工作完成後,司馬遷致力於整理史料,並開始寫《史記》。提筆寫作不久,李陵抗擊匈奴,戰敗投降的消息傳來,使朝廷上下大為震動。

看了李陵兵敗的奏書,武帝為此食不知味,上朝聽政也悶悶不樂。大臣們不知如何奏對,只是一味地責備李陵。司馬遷見安享富貴的朝臣,對冒死涉險的將領如此沒有同情心,很不以為然,何況事已至此,譴責無益,只是徒增困擾而已。而且他認為李陵曾經多次擊敗強敵,功勞應該也足以頒布天下了。

司馬遷從長期對李陵的觀察中,發現他是一名道德高尚的人,不但對父母孝順、對朋友守信,對於錢財更是廉潔奉公、一絲不苟。他還常自許要為國盡忠,死而無憾。且李陵對待部下都是先人後己,故而能贏得別人以死效力,這是古代許多名將所不能及的。李陵這些高尚的品德,令司馬遷十分景仰,因對李陵為人的瞭解,使他相信兵敗而身陷匈奴的李陵,有機會還是會報效漢朝的。

司馬遷見武帝為此悲傷,想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一來可以紓解武帝的胸懷,二來可以堵塞那些怨恨李陵的言辭,但因為官位卑微,一直苦無機會。有一天,恰逢皇上召見,他趁機說李陵投降應該是出於無奈,相信日後必將伺機報答朝廷,並直言李陵之所以兵敗,實仍武帝任用無能的外戚李廣利為主帥所致。

司馬遷的辯護,觸怒了武帝,從而受到腐刑(宮刑),並且被打入大牢。這對於他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也是人生的奇恥大辱。一夕之間,親朋好友都遠離了,環境之險惡,似乎天下之大,沒有他容身之處。

忍辱負重,完成歷史大作

漢武帝時,掌管文史書籍或天文曆法,地位接近於掌管占卜或祭祀的官員,為當時世人所輕視。地位卑賤的人說了幾句公道話,就遭到如此的災禍,面對人生的劇變,他曾想到自殺,但又想到著述尚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

他想到如果自己自殺,與死掉一隻螻蟻有何區別?後來從「西伯被拘囚,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境中,寫成《春秋》;屈原被放逐,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才完成《國語》;孫臏膝蓋被截,撰修了《孫臏兵法》」等先聖先賢中得到啟示,從而決定隱忍苟活,完成自己寫作《史記》的宏願。

這些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在艱難的處境下不放棄自己的追求,從他們身上,司馬遷受到很大的鼓舞,也體認到自古以來,富貴而名聲埋沒不傳的人,多得無法記載,只有不受世俗拘束、非同尋常的人,才能流芳百世。

兩年後,司馬遷出獄,被任命為中書令,但因受過腐刑,人們都輕視他、遠離他,可是如此反而使他能不受干擾,心無旁騖的著述,最後終於完成《史記》這部歷史大作。

司馬遷能從身心煎熬中解脫出來,並且完成了此一龐大工程的巨著,這種「大忍之心」,實非一般常人所能做到的。

《史記》的偉大貢獻

《史記》記載了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的歷史,總結中國三千年的歷史發展,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無論在史學或文學上都有巨大的價值,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記載範圍包羅廣泛,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漢朝的歷史;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包括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涉及經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也寫了英雄豪傑、平民百姓。這種囊括古今文化於一爐,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史記》開創了中國紀傳體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首次運用藝術手法,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歷史人物。有帝王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朝臣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名將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吳起、商鞅、趙武靈王。

以往的歷史只記載帝王將相,司馬遷認為那些史官的視野太狹窄,因此《史記》也涉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蟌等;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等;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等;滑稽型的有淳於髡、優旃等。

在獄中,司馬遷想像秦始皇當年是何等威風,卻被江湖遊俠荊軻「圖窮而匕首見」,追殺於朝廷之上,從而寫了一篇《刺客列傳》;因經受酷吏的折磨,他親身感受到這些酷吏狼狽為奸,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冤獄,從而寫了一篇《酷吏列傳》。

史記的《天官書》是最古的天文學著作,司馬遷在《天官書》中,詳細地描述了天上星辰和人間的對應關係,而日月運行及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太陽黑子等星象,也兆示著災禍、祥瑞。

《史記》不僅生動的記載著中國歷史的滄桑變化,同時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其寫人物的方法,為後世的小說、戲劇開創了先河。

學、才、識、德兼備

歷代許多史官以皇權為中心來評價一切,只要皇帝高興,可以把好人說成壞人;犯罪者可以描繪成是偉大人物。司馬遷對於這些史官放棄立場,成為皇帝的傳聲筒,十分痛心。在《李將軍列傳》中,他仍客觀的記載著李陵將軍的事跡,並沒有因怕再次入獄而說假話,其不愧是一位有氣節的史官。

唐代學者劉知幾認為史學家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史學(學問),二是史才(才氣),三是史識(見識)。清代學者章學誠又補充了一個條件,認為還要具備史德(人格)。

《史記》表現出的求實精神及恢宏氣度,被後代學者高度的評價,從而一致認為學、才、識、德兼備的史學家,首推漢代司馬遷。



責任編輯:李雲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