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11:00展開,大批信眾將鎮瀾宮內大殿及遶境途中擠得水泄不通。由副總統吳敦義、臺中市長林佳龍及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等人扶轎起駕,現場擠滿陣頭、信徒,鑼鼓喧天、哨角齊鳴。(網路圖片)
每年大甲媽祖遶境,幾乎是臺灣宗教界的頭號大事,數百萬的百姓沿途膜拜,成了眾所矚目的社會文化活動。近年來甚至與臺南鹽水峰炮一樣,與觀光結合在一起,成為「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從「藝術」角度欣賞遶境
現在也有許多西方人很喜歡這樣的慶典,他們將之當成民俗活動,並且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遶境的隊伍,認為各種神像的臉譜、服飾、造型與色彩,乃至八家將的陣頭,都是一種藝術的美。(網路圖片)
林默娘的故事
林默(960—987年),姓林名默,又稱林默娘。相傳其出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氳。因生彌月不聞啼聲,故取名為「默娘」。
宋雍熙四年(987),默娘年二十八歲,猶以未嫁之身,扶危救世。是年夏初,父兄同出航海,突遇風浪覆舟,林默娘赴海救兄生還,而父遇難。於大海遍尋父屍,三日負屍而歸。時人感其孝道,稱為孝女。
同年九月九日,端坐山頭而化。裡人感其恩德,將其肉身立廟祀之,至今莆田湄州祖廟尚存其肉身神像無損。羽化後常顯威靈,香火不絕。又迭於海上顯聖救難,為各地航海人士奉為聖神,尊稱為媽祖。歷代皇帝均有封贈。
南宋高宗敕封「靈惠昭應夫人」。元世祖封為「護國明著天妃」、明成祖晉封「弘仁普濟天後」、清康熙加封為「天上聖母」、乾隆時旨敕列入祀典。今各地皆有天後宮之祠廟。為世人所崇拜、祭祀。
在中國特有的「神傳文化」裡,人雖然臣服於神,但人卻也可以透過清心寡慾、修德行善而成神、成仙、成道、成佛。以媽祖為例,她本名林默娘,是北宋福建湄洲人,父母親均篤信神佛,樂善好施。一日夢裡,母親見觀音大士賜丸,不久即告懷孕;又因出生至滿月不曾哭啼,故取名默娘。(看中國圖片)
媽祖為何要遶境?
媽祖為什麼要遶境呢?因為媽祖的主靈來自中國湄州,其他各地的媽祖廟都是經過「分靈」而產生的。臺灣各地的媽祖廟,很多又是由北港朝天宮的媽祖所分靈,於是每年農曆3月媽祖誕辰時,各地的分靈媽祖,必須返回朝天宮祖廟進行謁祖、進香、刮火儀式。屆時全臺灣各地大大小小的媽祖廟神像,這幾天全部都聚在一起,信徒們稱之為「媽祖回娘家」。大肆慶祝誕辰快樂,加上百萬信徒膜拜朝聖,場面超級壯觀!
對於旁觀者而言,祭拜活動只是種具有心理作用的民俗活動;但對於善男信女而言,神對他們是真實的存在。善男信女拜神,神也就眷顧他們。
從「神傳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民間信仰,雖然各自崇拜不同的神,但「敬天信神」的精神是相同的。
相信祭拜的神,也就等於相信有異於人間的「超越世界」的存在。人在神面前,當然得臣服,得放下人的貢高與我慢,承認身為人的渺小與侷限性。向神祈求的同時,當然立身處世也得遵守神的教誨。
從廟會到社會
在傳統社會裏,廟會活動往往是社稷中很重要的活動。中國傳統中的節慶,都是與「祭祀」密切相關的。有的地方人們則是會集在「廟」,節慶時就會有「廟會」,以祭祀、牲品、及戲劇演出禮敬神明,然後人們也正好吃喝玩樂一番,美其名稱之為「過節」。
而祭祀神明或祖宗的活動,都是在「社」、「社樹」、與「社壇」中舉行,人們透過在「社」的會集,因而形成「社會」,這正是「社會」一詞的來源。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