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4-12-05 10:31:49作者:
相對於儒醫的矜持拘泥,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著比儒醫多得多的一般醫工、草澤醫群體,人們又稱他們為走方醫。他們幾乎無著作傳世,只有極少數依靠儒醫的記載才名垂青史,如宋代儒醫張杲在《醫 說》中記述了走方醫三文一貼的草藥幫助御醫治癒了宋徽宗愛妃嗽疾、牛醫治癒歐陽修暴下的故事等等。
走方醫沒有著作傳世的原因有三:一是他們有時故意隱秘其術,為了生存挾技以邀財;二是他們沒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下;三是他們大多對其醫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雖然他們治病常常「取其速驗,不計萬全」,但也有「使沉痾頓起,名醫拱手」之時,誰又能說小道沒有可觀賞之處呢?
清代學者趙學敏在專門為走方醫正名的《串雅》一書中寫道:走方醫醫術始於扁鵲、華佗,在技術上們求其全,如扁鵲既是婦科高手,又擅長老年、兒科及一切雜症,華佗更是不用說了。他們「治外以針他 刺蒸灸勝,治內以頂、串、禁、截勝」,「藥上行者曰頂,下行者曰串」,「禁」為祝由、禁忌,「截」是使病嘎然而止。
走方醫有三字訣:一曰賤,藥物不取貴也;二曰驗,以下嚥即能祛病;三曰便,能夠就地取材。因此 ,「藥有異性,不必醫皆知之,而走醫不可不知;脈有奇經,不必醫盡知之,而走醫不可不知。」「病有常見之症,有罕見之症,走醫皆習之。」儘管走方醫多為國醫所不稱道,走方醫秘籍大多又是口耳相傳 ,但作為中國民間醫學的傳承體系,它不落文字,卻也避免了儒醫系統的歧義繁雜,有可能蘊藏著原始醫學的簡潔與直白,很值得習醫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