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建設,就會有拆遷,晚清、民國,都不能例外。
號稱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號侵略者的英國「鬼子」,並不敢強征中國人的土地。1843年,英國人想租賃廣州十三行對岸的珠江南岸田地數十畝,但是,這片田地的地主和當地群眾都不同意,不願意出租,最終結果怎樣呢?依據史料《廣州文史資料第44輯:廣州租界史大事記》的記載,英國「鬼子」「未逞」。」未逞「的意思是:英國人也只能乾瞪眼,毫無辦法。
當時正乘著第一次鴉片戰爭勝利的餘威,可英國「鬼子」就是不敢強征。
1880年,廣東商人陳承德向清政府申請:承建天津至通州的鐵路。陳承德承諾:可將部分利潤上交朝廷、作為北洋水師的軍費。
陳承德的申請,遭到了以翁同龢為首的中央大臣反對,其中一個重要的反對理由是:建造鐵路,沿途貧苦居民的房子如何拆遷?遇到釘子戶怎麼辦?還有,鐵路一建,從天津到通州的車伕、轎夫、棒棒軍,通通都會失業,怎麼辦?如何安排他們的再就業?
晚清的中央官場,對拆遷老百姓的房子,以及維護貧苦人民就業這些問題上,是有所顧慮的。
曹汝霖在他的回憶錄《一生之回憶》裡面,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庚子年(1900年)之後,清政府設立」民政部」,命肅親王善耆重新搞北京的城市規劃。
當時,在北京「大明壕」這個地方,有許多民居房屋,依照善耆搞的城市新規劃,本來需要全部拆遷的,但是,清政府研究再三,最終不敢對老百姓進行強制拆遷,為什麼?因為當時的清政府,沒有錢賠得起老百姓的拆遷補償。
北京這個事例,出自(臺)傳記文學出版社,曹汝霖《一生之回憶》第40頁。
史上最牛釘子戶,恐怕要數浙江慈溪奉化溪口的周順房,他家和蔣介石家是鄰居。蔣介石當上委員長之後,想擴建奉化老家,他指示國民政府發了一封《拆遷通知書》給周順房。周順房收到《拆遷通知書》之後,用諷刺的口吻說:「瑞元(蔣介石的幼名)現在當皇帝了,不認我這個鄉親了,我可是看著他從小光屁股長大的……皇帝要我這個子民搬家,我有什麼辦法?但是,我覺得他應該回來一趟、親口對我說。」
辦事人員回到南京、把周順房的話,如實轉達給了蔣介石。蔣介石當時貴為一國元首,無論出於時間問題,還是出於面子問題,都不可能親自回奉化辦這個事的,事情於是擱淺,最終也只好作罷。
看看袁世凱後人的案例,很有趣。
國民黨(1928年)奪權之後,立即沒收袁世凱在河南的遺產。後來,河南被侵華日軍攻佔,侵華日軍當局卻將被沒收的袁世凱遺產、歸還給了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
再後來,侵華日軍想購買袁家在河南彰德洹上村的花園,開價頗高,袁克定堅持不賣,日軍也只好作罷。
這個事例,參袁家賓回憶《我的大伯父袁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