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或是寫文章時,我們常常會引經據典。典故若運用恰當,可以使語言精練,形象生動,文章亦因之而增色不少;反之,若對成語典故的本意、出處搞不清楚,只是想當然地加以使用,就容易犯下「望文生義」的錯誤,而貽笑大方。下面就列舉幾個容易被人誤讀誤用的典故予以辨析。
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句子,如:「某某崗位炙手可熱,引來競聘者數百人。」「某某商品炙手可熱,非常暢銷。」等等,「炙手可熱」常常被理解成「熱門」、「吃香」、「搶手」和競爭激烈的意思,嚴格地說,這也是對「炙手可熱」典故的誤用。
「炙手可熱」一詞最早見於唐杜甫的《麗人行》,玄宗皇帝在執政後期,逐漸不理朝政,整日忙於和楊貴妃縱情享樂,並任命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為宰相。一時間,楊家兄妹權傾朝野。公元753年,楊貴妃在曲江踏春遊宴,場面極盡鋪張奢華。於是,憂國憂民的詩人發出了「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的感慨,以此來諷刺楊家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新唐書•崔鉉傳》裡錄有:「時語曰:‘鄭(鄭魯)、楊(楊紹復)、段(段玫)、薛(薛蒙),炙手可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逸句》中云:「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明史•董傳策傳》則有「嵩(嚴嵩)久握重權,炙手可熱。」的記載;現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記》裡也說,「親眼看見他成了這鎮上炙手可熱的紅人,而且目空一切。」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炙手可熱」都是指氣焰囂張、飛揚跋扈的意思,而將其說成熱門的事物顯然是誤讀了。
「差強人意」這一典故的誤用率較高,不少人往往將「差」當成「不」字看待,理解為「不能使人滿意。」「差強人意」語出《後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差」在這裡是稍微的意思,「強」則指振奮,意思是說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表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如清代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說:「我得了這一封信,似乎還差強人意。」又如「這篇稿子儘管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相比之下,也算差強人意了。」這二者表達的都是基本令人滿意的意思。
誤讀誤用典故的情況在我們身邊時有所見,甚至還頻頻出現於各種報刊讀物之中,有學者曾做過統計,經常被誤用的成語典故竟多達百餘個。成語典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老祖先留給我們後世的文化瑰寶,它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是濃縮了的語言文字精華。因而,我們在使用這些約定俗成的典故時,一定要仔細斟酌、嚴謹周詳,不僅要理解字面上的意思,還應追本溯源,領會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澱,切不可望文生義,誤讀誤用,而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