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如同蒼蠅一樣令人厭惡。生活中忌諱錯別字,但錯別字仍屢見不鮮。不少人吟詩嘲諷錯別字,傳為佳話。
明代有個愛吃枇杷的知縣,有人巴結他,買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先派人呈上帖子,帖子上寫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納。」知縣看罷,深感納悶:為什麼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為什麼要用筐來裝?待實物一到,知縣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筐新鮮的枇杷。知縣笑了笑,提筆在那張帖子上寫了首打油詩:「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有個浪蕩公子,不學無術,卻花了幾千兩紋銀,買了個縣令來當。一次,他想補補身子,對差人說:「你速去藥店買三錢最好的鹿耳。」差人急匆匆來到一家藥鋪,對老闆說:「我家老爺吩咐,買三錢鹿耳。」老闆尋思良久,說道:「本店只有鹿茸,沒有鹿耳。」差人急得哭了起來:「小人若買不到鹿耳,依我老爺的脾氣,定挨50大板!」老闆見狀,馬上給差人解圍說:「我寫一張紙條給你帶去,老爺見了,包你不受責打!」說罷,提筆寫了一首詩交給他:「只因讀書不用功,錯把鹿耳當鹿茸。倘若辦案亦如此,多少無辜在獄中。」差人將信將疑,拿著紙條跑了回去,交給縣令。縣令一看,始知自己念白了字,也就不再責怪差人了。
清朝有個監生老讀白字,一天,他的一位朋友見他正在讀《水滸》,便問他:「仁兄在看何書?」他笑道:「《木許》。」友人一聽,十分詫異,說道:「《木許》一書從未見過,請問書中寫了哪些人?」他笑道:「有一季達李逵,手使兩把大爹(斧),有萬夫不當之男(勇)。」友人聽罷,才知道他把字念白了,忍俊不禁,於是吟詩嘲諷道:「千古珍本一《木許》,姓季名達更為奇。手使兩把大板爹,萬夫不當是男兒。」
從前,有個女婿想吃杏子,但當地買不到,就寫信請岳父代購,但將「杏」字寫成了「否」字,岳父滿街買不到「否」,後根據猜想,買了幾斤杏子託人帶去,並附詩一首:「賢婿來信要買‘否’,急得老漢滿街走。現買一筐小黃杏,不知是‘否’不是‘否’。」
我國民間過年時,人們除了在大門上貼春聯外,還喜歡在牛欄、豬圈旁邊寫「槽頭興旺」之類的吉言,祈求來年牛肥豬壯,六畜興旺。一位秀才應邀為鄰居寫吉言,卻寫出了「潮頭興旺」四個大字。有位老先生發現了這個錯誤,便在那家的牆壁上題了一首打油詩:「別字秀才太可憐,粗心大意寫吉言。不幸百姓遭大難,潮水發到屋檐邊。」題詩之後,他又來到秀才家,想指出他的錯誤,不料看到秀才家春聯的橫額是「歡渡春節」,不禁暗自發笑,於是又題了四句打油詩:「別字秀才有來頭,弄潮擺渡是高手。難怪發水他不怕,渡船已到家門口。」題畢,大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