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畫家宰相韓滉和《五牛圖》

發表:2014-06-06 15: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畫中五隻不同形態的牛,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結構標準,造型生動,形貌真切。這幅《五牛圖》是一幅紙本設色畫,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

作者韓滉(723——787年),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痒。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乘僻的。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大書畫家宰相韓滉和《五牛圖》的故事

唐王朝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出任宰相的人中,不乏大文學家、大畫家和大書法家。僅在書畫方面,有「五絕之臣」美譽的大書法家虞世南出任宰相一職之後,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也擔任過宰相的職務。在唐代宗興元元年出任宰相的,又有一位大書法家、大畫家,他就是以《五牛圖》傳世的韓滉。而這幅《五牛圖》曾被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讚譽為「神氣磊落,稀世名筆」。只是韓滉此人,在藝術成就上不能與虞世南、顏真卿比肩,在人格上,更不能與他們並論。他是一個多面性人物,一方面為官清廉,自奉甚儉,有治軍才能,一方面性格剛愎,行事苛刻,為了追求政績,不惜欺上瞞下,橫徵暴斂,誣陷同僚,等等。然而他的《五牛圖》確如趙孟頫所評,已在中國繪畫史上佔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今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是國家級的文化瑰寶;在政治史上,他當宰相多年,有功有過,因此,我們還是 有認識他的必要。

韓滉,字太沖,唐玄宗開元十年(723)出生於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個名門世家。他的父親韓休,官至太子少師。韓滉小的時候,品德純正,性格耿直,勤奮好學。長大後,因父親官高,憑著「蔭」這種制度當上了官,出任參軍一職。

韓滉的仕途一開始並不一帆風順,特別是他的哥哥韓法得罪了後來官至宰相的王璵,更是坎坷多年。韓法也是個性格耿直的人,在擔任知制誥時,受命草擬任命王璵的文書。草擬這種文書,一般都是灶王菩薩上天,撿好的話說。但這個韓法偏要秉筆直書,不顧王璵的顏面,就是不肯為王璵寫上幾句溢美之詞,王璵為此銜恨在心。王璵當上宰相後,對韓氏兄弟,自然是打入另冊,在他掌握朝政大權期間,韓氏兄弟不僅得不到升遷,而且只得到一些閑散職務,逼著韓氏兄弟「混日子」。直到王璵被免除宰相職務之後,群臣才議論說對韓氏兄弟不公,韓滉這才得以升遷,當上祠部、考功、吏部三員外郎。

韓滉為官之初,不僅廉潔耿直,而且下功夫研習為官之道。他在判 (以高官兼任低職稱判)南曹任上五年的時間裏,就下苦功夫仔細研讀了各種各樣的典籍文書,幾乎沒有什麼遺漏的,這就為他後來精通為官之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唐代宗大歷年中,韓滉出任吏部郎中、給事中。在此任上,他處理的一件事,表現了他耿直的性格和處事的才能。當時的富平縣縣令叫韋當,被盜匪殺死。殺死在職縣令,當然是個大案。縣吏經過一番周折,將此盜匪捕獲,發現竟是北軍之人,而北軍的監軍是正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魚朝恩。魚朝恩見凶手是自己軍中之人,便置國法於不顧,居然要求皇帝下詔免了凶手的罪,理由是凶手有勇力,可在北軍中效勞。在當時,李唐王朝怕軍隊將領難以節制,因而不設元帥一職,只偏聽偏信宦官,認為這些不男不女的人不會謀反,於是讓這些宦官出任軍隊統帥。這個魚朝恩當時正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監九節度使的兵馬,是事實上的大元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得罪了魚朝恩,比得罪了皇帝還要可怕,朝中大臣很少有敢於和魚朝恩過不去的。但韓滉還真敢不買魚朝恩的賬。他知道公開反對不行,就來暗的,給皇帝上了道密折,說明不殺凶手不 僅難平民憤,而且後患無窮。此時的唐代宗,對魚朝恩的專橫跋扈也開始難以忍受,只是礙於此人軍權在握,不敢輕易動他而已,更何況殺了一個縣令若不加以處置,同樣要動搖大唐王朝的根本,因此,見了韓滉的密折,即准奏,將凶手處死了。

隨著官越做越大,韓滉的多面性格也就越來越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李唐王朝到了唐肅宗至德、乾元年間,已從天寶盛世開始走下坡路了。此時,為了平息不時湧起的軍事叛亂,朝廷只得不斷增設軍隊。要供給越來越龐大的軍隊開支,便只好不斷增加賦稅,於是,一些不法官吏也趁此中飽私囊,造成賦稅無度,但國庫仍舊空虛的狀況。唐代宗大歷六年,韓滉出任戶部侍郎,判度支,掌控全國的賦稅收入。韓滉到任後,一方面是自己清廉,以身作則,然後是嚴督下屬,決不允許下屬再干中飽私囊之事,一旦發現違規者,必痛加懲罰;一方面是不顧百姓利益,甚至不管百姓死活,為了增加賦稅而蒐羅各種增稅理由,拚命加大徵收力度,以致百姓怨聲載道。好在自唐代宗大歷五年起,風調雨順,加之蕃邦也少侵擾,於是,在他的掌控之下,既杜絕了中飽私囊,又從百姓那兒搜括了更多的賦稅,府庫終於得到了充實。

大歷十二年秋,京城一帶遭受澇災,京兆尹(首都市長)黎幹上奏災情,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韓滉竟頑固地堅持說黎干匯報的不是實情。皇帝便下令各地方官員認真查勘後據實上奏。各縣官員領命複查後,得出災情三萬一千一百九十五頃的報告。然而,渭南縣縣令劉藻為了巴結韓滉,不顧事實上奏說他的縣並未遭災,沒有受到什麼損失。戶部得到劉藻報告後,又派了個叫趙計的分巡御使下去複查。韓滉時任戶部侍郎,正是此公上司。

於是趙計也順著韓滉的桿子爬,走馬觀花一番後,回報說縣令劉藻所奏屬實。唐代宗讀了奏折後覺得奇怪,到處都下大雨成災,難道這渭南縣能有什麼東西遮擋不成?即命御使朱敖再去查驗。朱敖一查,渭南縣遭災的田地竟有三千多頃!唐代宗讀罷朱敖的奏章後,很感慨地對朱敖說:當縣令的,職責就在於保護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即便沒有遭受什麼損失,也要儘可能地尋找理由申報損失以為治下百姓多謀些利益,現在渭南縣明明遭受了很大的損失,該縣縣令卻偏偏謊報沒有遭受損失,這哪裡還有一點體恤老百姓的心意呢?你這一趟複查辦得好,很稱職啊!於是將劉藻和趙計都治了罪。這一事例也證明了韓滉善於弄權,好結黨營私。出了此事不久,朝廷即把韓滉調出京城,讓他擔任蘇州、潤州刺使、鎮海軍節度使。

韓滉出任節度使,其政治和軍事才能得以展示。他到任後,即採取了一系列安撫百姓、整頓吏治、平均租稅等措施,由於措施得力,不到一年,所治境內便出現了安定、繁榮的局面。唐德宗建中年間,幽州盧龍節度使朱泚兄弟叛亂,唐德宗出逃,河、汴一帶騷亂。韓滉在其治內訓練士卒,鍛礪戈甲,把治下的隊伍練成了一支精兵。反叛的李希烈攻陷汴州後,韓滉乃令裨將李長榮和王棲曜率領其訓練出來的精銳之師,和宣武節度使劉玄佐之軍隊成犄角之勢,討襲李希烈軍,解了寧陵之危,收復了汴州等地。

唐德宗時,關中一直不平靜。韓滉即在其所治境內加強戰備。他加強了關口的守備,從京口到玉山禁止馬牛出境;打造了樓船戰艦三十多艘,載五千多水軍從海門出發,一路宣揚軍威,一直到申浦才返。為了收集加固城牆和防禦工事的材料,韓滉更是採取了一項十分大膽的措施,即搗毀佛寺、道觀和神像。在上元縣,韓滉下令撤除寺廟和道觀共四十餘所,將所得建築材料用於修建船塢等,使從建業(今南京)到京峴(今鎮江)一帶,建成的防 御工事相互之間能夠支援。同時,他又將拆下的佛殿材料,在南京城內修建了數十座館舍。用搗毀的佛寺銅鐘鑄造兵器。為在敵兵攻城時能堅守,他又下令在城中打了一百多口深井。為了完成這些工程,他叫裨將丘涔負責監工。這個丘涔也是個性格暴烈之人,對待士卒凶狠殘酷,每天派出一千多人不分晝夜地幹。為了籌措建築材料,韓滉甚至下令,凡離城數十里路內的先賢墳墓也一律拆毀。韓滉的這些措施雖然過於苛刻,但收效還是明顯的。那時唐王朝軍費開支龐大,加之關中一帶又遇災害,朝廷主要就靠江南和韓滉治下的兩浙每月輸送的糧食、布匹過日子。假若當時的唐王朝沒有這樣一個後方基地,其處境還真不堪設想。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大約是因韓滉在節度使任上政績突出吧,他的官銜升了,加檢校吏部尚書,沒幾個月,又加檢校右僕射。貞元元年(785)七月,加封為檢校左僕射、同平章事。貞元二年,封晉國公。至此,韓滉可謂位極人臣。貞元二年,韓滉進京述職。時右丞元琇判度支,因為關中一帶遭災,請求將江淮的租米運到京城來。唐德宗認為韓滉在江浙政績不錯,而且已有一定的威名,因此想再給韓滉一個江淮轉運使的差事,負責運送租米,但元琇卻不同意,他給唐德宗上奏表說:韓滉雖然治理地方有成績,但他的性格過於剛愎,難以共事,最好只請韓滉將江南之米督運至揚子,總共一十八里路,揚子以北的運送,就由他元琇負責。韓滉得知這一情況後,對元琇非常痛恨,事事刁難,尤其是刁難元琇要求將江淮之錢運至京城使用一事,更顯出韓滉心胸之狹隘。當時京城一帶是錢重貨輕,即貨物賣價便宜,因此,元琇要求將江東監院收的四十萬現錢轉送入關。韓滉硬是橫加阻攔,不同意將這四十萬錢轉運入關。而他上奏不同意運錢的理由非常荒唐,竟說什麼運一千錢到京城,花費將近上萬,得不償失,對國家是非常有害的,請求唐德宗不許運錢入關。元琇對此上奏說,一千錢的重量大約相當於一斗米的重量,自江南從水路運一斗米到京城,花費最多也就是三百錢,哪裡上萬呢?唐德宗覺得元琇說得有理,便下詔命令運錢。此時的韓滉位高權重,公然抗命,就是不同意。這一年十二月,唐德宗又加封韓滉為度支諸道轉運鹽錢等使,韓滉手中的權力更大,他便對元琇公開進行打擊報復,上表誣告元琇。而唐德宗對韓滉偏聽偏信,居然准了韓滉的奏,將元琇貶為雷州司戶。韓滉的這一打擊報復行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滿,許多大臣都背地裏議論,認為元琇並沒有什麼過錯,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處罰。尚書左丞董晉就直接質問宰相劉滋和齊映:左丞元琇受到了貶職的處分,不知道是因什麼樣的罪名?朝廷如此濫用處罰,今後誰不擔驚害怕呢?權臣如此行事,你們身為宰相,為什麼不讓三司仔細地調查瞭解呢?去年關中用兵,適遇蝗災,元琇總管財政,日夜操勞,結果是既保障了軍隊的供給,又沒有增加百姓的賦稅,他是有功勞的啊,如今卻莫名其妙地被貶官了,這樣做恐怕會失去人心啊,人心一失,就會有不安分的人起來了。希望兩位宰相大人能愛惜元琇這樣的人才。可惜董晉的這一番話是白說了,因為劉滋和齊映都是肩膀不大的人,他們除了說些自己在這事也有責任之類不關痛痒的話外,對此事是毫無辦法。一個叫袁高的給事中也不服,直接向唐德宗上表為元琇討說法,結果反被韓滉誣蔑說他和元琇是朋黨,奏表被駁回。

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二月,入京的韓滉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由於韓滉位極人臣,又是有名的大書畫家,有關他的野史軼聞自然也多。特別是當時不少擁兵自重的節度使紛紛叛亂,有則野史說他在浙西節度使任上時,也曾有不軌之心。只是有一天,一個叫李順的商人泊船於京口堰下,夜靜更深之時拴船纜的柱子斷了,船順 水而漂,天明時,漂到了一座山下。李順上山一看,竟是一座仙山。有人將他引上山去,對他說,把你請來,是想請你捎一封信給韓滉。李順說,捎信可以,但得告訴我這是座什麼山,是誰請捎的信,否則韓滉不會相信。那人便說,這山叫東海廣桑山,孔夫子得道,就駐此山。韓滉的前世就是他的學生子路。孔夫子知他性情剛強,怕他將來遭禍,所以要給他一封信對他進行勸戒。李順返回京口後,將書信交至韓滉衙門。韓滉得信深感詫異,但卻不認識信中之字。問了手下不少人,皆不能識。正一籌莫展,有一客人到訪,自稱認得古文。韓滉將書信拿出請他看,他一看便說,呀,這是孔夫子的書信啊,寫的是夏禹時的蝌蚪文。信的內容是:告訴韓滉,要謹遵臣節,不要輕舉妄動!客人讀罷書信,出門便不見了。韓滉呆了很久,還是信了信中之話,收了不軌之心,老老實實做人,因而得以善終。

另一則軼聞,則是說韓滉聰明有過人之處。韓滉在潤州時,一夜,他和同事登萬歲樓飲酒,正飲得高興,卻突然停杯問道:你們聽到有婦人哭麼?有人回答道,某橋某街有婦人因其夫死而哭。韓滉說此婦人有問題,便命人將婦人拘來訊問,可訊問的人問了半天也問不出什麼結果。韓滉就叫差人守住屍體仔細檢查。差人怕失職,只得認認真真地守著。不久,差人發現屍體的頭上有大青蠅飛舞,於是扒開頭髮一看,屍體的頭頂上竟然釘有一根大鐵釘。再訊問此婦人,婦人只得招供,原來她與鄰人私通,怕被丈夫發現,便將丈夫灌醉酒後,用鐵釘釘其頭,將丈夫殺死。案情大白後,部下都以韓滉為神,請問他是怎麼知道的。韓滉回答說,我是聽她的哭聲中充滿了恐懼,便知道她與她丈夫的死有關。 韓滉書學張旭,畫學陸探微。據說,他的畫存世有36幅。

来源:涵坊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