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敦南店,本文作者攝
【看中國2014年03月10日訊】前段時間去臺北,一大收穫是逛書店買書。
由於行前沒有認真做功課,到了臺北後,只是一門心思想著去誠品書店。沒想到,這反倒帶來意外之喜。那天早上,聽人介紹重慶南路有不少書店,到了才發現,那就是一條書店街,三五步遠就能看到一家書店。名聲在外的三民書局、商務印書館,都在那條街上。店員介紹,在鼎盛時期,這裡的書店還要多,而且在臺北,像這樣的書店街還有幾條。大概是新年期間,街上沒什麼人,書店也顯得冷清。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的興奮之情。看到太太大有把人家書店搬回家的架勢,我又一邊忙著照顧孩子,反倒不敢下狠心買書。
第二天夜裡,人睡不著,想到來臺北幾天了,還沒逛過誠品書店,索性一個人打車直驅誠品敦南店。那裡是誠品的總店,24小時不打烊。那天夜裡頗有些清涼,門口卻還在坐著幾個人,估計是逛書店後出來透透氣,有人還在夜燈下翻書。誠品不僅賣書,還賣各種文具、飾件,不過晚上開放的是二樓的圖書區。當時已經過了午夜,沒想到店裡還有不少顧客。結賬的總臺,一度還排起了不短的隊伍。不必說,這是一個書籍的海洋。在我有限的經驗裡,它比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獨立書店要大,書更多。逛到後來,我都有些力不從心。
我就像逛菜市場一樣,只能稍作瀏覽,挑選想買的書。雖說是浮光掠影,心中也有不少感慨。誠品現在已經成為大陸人到臺灣旅行必去的一個人文景點,但它的書並不全是暢銷書,也有許多厚重的、高品質的書籍。在這裡,還能看到一些大陸作者的著作,只是他們的書並沒有在大陸出版。這些作者有的我平時並不太重視,但看到他們在臺灣出版的書,不由刮目相看。要買的書實在太多了。考慮到眾所周知的原因以及行李的重量,臨走前我又放下不少書。既便如此,在這家書店也花去了6400多元新台幣。回旅館時已凌晨四點多鐘,手裡拎著沉甸甸的袋子,卻感覺很快意。
白天,我們去了台大,邊上也有不少書店。讓我後悔的是,後來沒有和太太一起去舊香居書店。這是臺北一家著名的舊書店。太太和店裡人聊起來,對方居然也認識我們在大陸一位愛書的好友。她回來後興奮地告訴我,一派他鄉遇故知的模樣。這還不算,逛完舊香居後,她逕自又去了臺灣思想家殷海光的故居。原來,殷海光故居就在舊香居附近。她讓我看在故居門前拍的照片,我咬牙不作聲。我青少年時代就讀過殷海光的書,到了臺北,卻與他的故居失之交臂,還有比這更讓人難過的事情嗎?只好學灰太狼,在心裏喊一句:我一定會回來的!
臺北有這麼多書店,這既讓人意外,又讓人感動。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蘊,只要看看它有多少書店。這一趟臺北書店之旅,還讓我想到:為什麼臺北有這麼多書店,大陸的書店卻生存艱難?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書店原本就不多,寥寥可數的那些書店,近年來生意卻越來越不景氣。以前我總認為,這主要是受網上書店的價格衝擊,現在看來,大陸書店的經營方式是一個問題,但根本原因恐怕還在於一座城市讀者的數量。沒有那麼多愛書人買書,書店自然難以為繼。否則,怎麼會出現一座城市養不起一家獨立書店的情形?
一個社會的閱讀風氣,難以在短時期內形成。培養人的讀書習慣,卻要從教育抓起。倘若在學生時代,一個人被迫只能看教材和參考書,而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閱讀,這個社會的閱讀水準就可能長期在低位徘徊。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一家書店裡充斥著各種媚俗的、無聊的書籍,獨立思考、大膽敢言的書卻難以出版,這也會影響國人閱讀的積極性。這就彷彿,一個人如果習慣於撒謊,逐漸地就不會有人相信他了。所以,出版的自由度,也會影響人們對書籍的信任度,進而影響一個社會的閱讀風氣。
書本是知識的載體。對於熱愛知識的人,書店就是他的精神家園。雖然是第一次到臺北,但在心裏,這座城市已成為我的一個精神故鄉。我有多愛書,就有多愛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