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29日訊】錢,即貨幣,財富的化身,本身並無功過是非,既不是神物也不是魔鬼,只不過是一種流通與分配手段。正確認識貨幣的本質與功能,就能把握自己,不為金錢所縛所惑。下面幾位古代清官廉士對金錢的態度,不啻為今人的一面面明鑒。
錢多壞自己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主張誅不避貴,賞不遺賤,重視生產,反對厚賦重刑。他個人生活勤儉簡樸,認為錢多會敗壞自己的道德。有一次齊景公派使者訪他。晏嬰將家中僅有的飯食與使者分吃,兩人都沒有吃飽。使者回去稟報景公,景公立即派人送來大筆金錢,讓晏嬰好度日接待。
晏嬰婉言謝絕,並說:「我用君王給我的俸祿救濟了百姓,可見我家裡並不窮。一個人到了中晚年,每月只需十總布、四升糧就足夠了。」(「總」是絲的計量單位,一總為80根絲。)
不做守錢虜
東漢將軍馬援,曾以男兒當「死於邊野」、「馬革裹屍」作為自己的誓言,出征匈奴、烏桓。後在西北養馬,發展畜牧業,在有一些積蓄後卻把所有的家財金錢救濟別人。常人疑惑不解,馬援說:「經營財貨,貴在能救濟他人,否則就是守錢虜!」後來「守錢虜」一語被人們用來作為聚財豐盛而用錢吝嗇的人的代稱。「守錢虜」又稱「守錢奴」、「守財奴」。
清廉誡「四知」
東漢官員楊震,以清廉自稱。歷居高位,「而子孫常蔬食步行」。有人勸他置產業留給子孫,他說:「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認為將「清白吏」留給子孫是最厚的產業。在任荊州刺史時,路過昌邑縣,曾經被楊震提拔的昌邑縣令王密,半夜「懷金十金以遺震」。
楊震不僅不收,還說:「我知道你,你不知我,為什麼?」王密說:「暮夜無知者。」這十斤銅錢幣無人知曉。楊震說,怎麼無人知曉,「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慚愧而出。
一錢歸清江
東漢會稽太守劉寵,居官清廉,家無餘財,察舉非法,百姓得安。離任時,有幾位老人受百姓之托,各贈百錢為他送行,稱讚他為政清廉,說:「自君來此,犬不夜吠,民不見吏,今聞當見棄去,故自扶奉送。」劉寵感動地說:「吾政何能及公言耶?勤苦父老。」意思是,我哪像勤苦的父老們說得那麼好,大家的心意我心領了,這錢還是帶回去吧。老人們執意要贈。
劉寵盛情難卻,沒有辦法,只好從每人手中拿了一文錢,象徵性地收下了。謝別後,劉寵將收下的幾文錢,情意綿綿地放到清澈見底的江中。後來人們就將這條江命名為「錢江」,還在那裡蓋了一座「一錢太守」廟,以紀念他的清廉。
清慎天下最
北周名臣裴俠,躬履儉素,清慎奉公,獨立不倚,愛民如子。任河北郡守時,「罷廢郡內舊時苛制」,「所食惟菽麥鹽菜而已,吏民莫不稱之」。原來此郡舊制,「有漁獵三十人以供郡守」,「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裴俠到任後統統廢除,「不以人私」,將這些人以佣工的形式去為公養馬。「歲月既積,馬遂成群」。
裴俠分毫不動,「去職之日,一無所取」。因此,被譽為「裴俠清慎奉公,為天下之最」。民歌稱頌他:「肥鮮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貞惠,為世規矩。」
納餅拒重金
明代書畫家、文學家文征明,名重當代,學生甚多。他愛吃煎餅,當地老百姓有時用小籃給他送餅,文征明收下後即用字畫相謝。時間久了,凡求字畫的人就攜餅籃上門,文征明也樂意揮筆,滿足來者之願。其時名聲顯赫的唐王派使者帶著重金來求畫,文征明得知後,不以錢動,閉門謝客,拒不收納。使者無可奈何,呆了幾天,只好回去。
行賄如盜竊
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以清廉自律,視貪污為仇。從當教官時起就禁止學生送禮。他認為做官的「止此柴馬,止此俸錢,出此之外,一文一分贓證也」。明代知縣上京朝覲,可以從裡甲、雜項攤派幾百兩至上千兩銀子,用以進京行賄,故京官皆把朝覲之年視為收租之歲。
海瑞在淳安任上兩次進京,只花路費四十八兩銀子,其他一概裁革,堅決不向上司行賄。別人以「外官入京有交際」,勸他「要做官不得不如是」。海瑞正氣凜然地說:「充軍死罪,寧甘受,安可為此穿窬舉動。」把行賄視為盜竊(穿窬)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