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05日訊】
古代帝王怎麼獲得「提案」
帝制時代官員上書皇帝,是其議政的一個重要方式和渠道。官員上呈帝王的書面報告,名稱很多,有奏報、奏章、題本、奏本、題奏等等。那麼,古代帝王是怎麼獲得這些「提案」的呢?
引導官員上書言事
歷史上很多帝王都曾對官員進言作過引導,表明瞭他們求諫的誠意。在這方面做得好的,首推唐太宗。貞觀初年,唐太宗對王公大臣們說:「帝王如果以為可以自我完善,不必藉助官員們糾正自己,是很危險的。隋煬帝就是因為把官員的口封住了,聽不到他們講君王的過失,才導致敗亡的。隋朝的滅亡離我們不遠,你們看到凡施政不利於民眾的,都要直言進諫、規勸。」為了表示求諫的誠意,他還把官員們的上書篇篇貼在牆上,時常觀看。
有的皇帝樹立了上書言事的「樣板」,讓官員們學習。明成祖就曾命黃淮、楊士奇等編著《歷代名臣奏議》一書。永樂十四年(1416年)此書編成,共350卷。所收奏議,上自商周,下迄宋元,漢以後蒐羅大備。《四庫全書提要》稱此書為「佔今奏議之淵海」。
還有的皇帝鼓勵民間上書,用民間上書來倒逼官員上書。明宣宗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詔書,宣布:凡施政措施對軍民有害無益的,允許平民上書提出意見。宣宗還提出要求:朝廷官員要正確對待民間上書,只問上書內容是否可取,不問上書之人地位如何。又規定,下面發生的事,有關官員該言不言、陷匿不報,以失職論。
宣宗的號召在民間產生了良好的反應。德州平民的一封上書,被寫進了史書這封上書說,德州是軍事、交通要地,一有軍情,經過德州的兵船一艘接一艘。兵船的督運者們都向地方索要超過標準十倍的民夫,並敲詐勒索。兵船運載的私貨遠多於官物,軍士將私貨沿途發賣牟利。兵船騷擾、禍害地方不淺,要求皇帝命有關衙門查禁。宣宗接到這封平民上書後,將其交兵部議處,兵部提出瞭解決方案,得到宣宗的允准。
求真言難聽實話難
清醒的皇帝都希望聽到臣下的真話、實話。但是,皇帝要想聽真話、實話,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明代的好幾個皇帝。都曾感嘆求直言難。
明成祖曾對通政司官員說:地方官來朝,我都命他們報告民間疾苦,他們總是說,「田谷豐稔,閭閻樂業」,只講讚頌太平盛世的話,不說真話,不說實情。最近聽說山西飢民有吃樹皮草根的,然而沒有一個官員向我報告這件事。
明宣宗因負責監察的御史們「多懷顧忌,少有敢言」,曾對右都御史顧佐等人說,朝廷立法,凡各衙門官員及普通百姓,都允許向朝廷提建議、意見。況且提意見是御史們的職責所在,你們都是我所倚信的,「豈可有所顧忌」,你們要明白自己的職責,「若當言不言,以失職論」。
其實,深感求直言難的皇帝,豈止明代的幾個皇帝?就連唐太宗都有過這樣的感慨。貞觀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問魏徵:近來大臣們都不議論政事,這是什麼原因?魏徵答:陛下虛心聽取意見,應當有人進言。不過官員中有三種人:懦弱之人心懷忠直而不能言,疏遠之人恐君王不信而不得言,懷祿(留戀爵祿)之人害怕危及自身而不敢言,所以,大家都保持緘默。
聽不到官員的真話,有帝王自身的原因,也有官員方面的原因。從皇帝這個角度講,他雖然下了詔令,懇求直言,但官員們多不信,因為歷史上向皇帝進言的官員罹禍的不在少數。
從官員的角度講,官場不乏「官油子」。唐朝宰相蘇味道便是這類官員的典型。蘇味道擔任宰相期間,從未提出過有獨到見地的建議、意見,一味阿諛皇上,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決策時不要態度明顯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模棱兩可最好。於是,他便得到一個雅號:模棱手。官場上「蘇模棱」越多,君王越難聽到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