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02日訊】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大篇幅關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評議將左右中國未來的兩大關鍵領域的改革,並深入解析中國經濟改革未來圖景,以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議題。根據前兩次「三中全會」在中國近年改革發展進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經濟學人》判斷這一次會議將具有至少同等重大的歷史意義,並預計其重要性將在數月甚至數年以後才會完全展現。
雜誌的封面文章斷言,如果這次「三中全會」能夠在國企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兩個領域有大膽突破,那就證明會議及其開啟的變革確實「意義重大」。文章說,鄧小平啟動的改革遭遇新時期,中國廉價勞動力不再無窮盡,權勢大而效率不高的國企在扼制競爭、吞佔金融資源,大規模的資本配置不當把私營企業和普通存款客戶推向劣勢地位。改革受到了威脅。習近平說出「改革藍圖」和「革命」之類話語時,應該不是說空話;薄熙來鋃鐺入獄後,習近平的權威比鄧小平以後歷屆領導人都大。
關於國有企業改革,文章稱改革藍圖上未提及私有化,實屬遺憾,但習先生仍可用其他辦法使國企更商業化、更易問責。《經濟學人》建議,最佳做法是把國企所有權轉到國家社保基金名下,國企董事會成員由社保基金任命;同時,還應該切斷國企享受廉價金融服務的優惠特權,繼續放鬆對利率、匯率和資本流動的管制。最後這條也可為人民幣完全可兌換鋪路。
農村
然而,長遠來看更重要的還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文章解釋說,這不僅因為14億中國人中近一半仍在農村,更因為農村改革遲滯與地方政府財政危機互為牽連。文章說,地方黨政官員依賴「土地財政」太久;農村征地賣給開發商蓋樓看來弊大於利。農民工在城裡是二等公民,住房、子女教育和醫療等各方面都無法享受城裡人的待遇;留在農村的農民則受地方官擺佈,征地補償費不足和土地許可權不清。為此,文章指出,習近平應該讓中國農民享受到共產黨當年發動革命浴血奮戰為之爭取的自由。
農民
1978年的土地改革把農民從人民公社解放出來,但沒有給他們轉讓、出售農地和宅基地的權利,房產不能作為抵押。讓農民對他們耕作的田地和住宅擁有完整的權利不但讓農民受益,也有利於經濟轉型,並減少黨對農民日常生活的干預。當年鄧小平遇到來自計畫經濟陣營的阻力時採取的對策是讓地方政府為經濟增長唱讚歌,爭取地方對改革的支持。現在怕是難以把地方政府變成自己的「革命同盟」,除非中央把地方債務全吸收掉。即便爭取到了地方的支持,其他「反動」勢力也很強大,比如國企高管和貪官污吏及其親屬等既得利益者。文章結尾用倒裝句式強調語氣:戰勝這些對手,習近平別無選擇,否則他和他的三中全會將以各種錯誤的原因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