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11日訊】被現代音樂界津津樂道的上古「好聲音」,應該是一首情歌,姑且稱之為《侯人歌》。
上古時期的「好聲音」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樂初》所記,這首情歌是上古治水英雄大禹的妻子「塗山之女」創作的。當時大禹巡視治水,途中與塗山之女一見鍾情,情定終身,但尚未來得及舉行婚禮,大禹又不得不到南方巡視災情去了。作為未婚妻,塗山之女的思念之情可想而知,她每天叫自己的侍女站到塗山的南面,迎候未婚夫大禹的歸來。帶著濃烈的相思,塗山之女創作了《侯人歌》。
《侯人歌》留下來的歌詞只有短短的4個字:「侯人兮猗」。侯即「候」,意思是,「那個等待的人啊。」四個字中,實際能表情達意的只有「侯人」二字,「兮猗」是感嘆詞。但是,就靠這兩個字,《侯人歌》唱出了對愛人的殷切期盼,唱出了中國上古時代的「好聲音」,成為上古音樂史上南方音樂、即所謂「南音」的開山之作。
戰國時期的「好聲音」
戰國時期的「好聲音」,是韓國的一位女歌唱家,名叫韓娥。
韓娥,照字面的理解,就是「韓國美女」,也許根本不是這位女歌唱家的名字,韓國美女是用來代稱她的。《列子·湯問》載:從前,韓娥東去齊國,到齊國時連吃的也沒了,她便像今天的街頭藝人一樣,在齊國都城雍門賣唱。韓娥歌曲唱得非常好聽,以至於韓娥離開後人們仍覺得歌聲仍縈繞在房樑,整整三天時間也沒有消失——這就是成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由來。
韓娥的嗓子真是太好了,不要說唱,就是哭都能打動人。韓娥經過一家旅店,旅店裡的人欺侮她,韓娥很難過,便哭了起來。結果,老老少少聽到後都跟著流淚,三天都不想吃飯。人們趕忙將韓娥追了回來,韓娥於是「曼聲長歌」,為大家表演,一下子把大家唱樂了,眾人情不自禁地跟著節奏跳起來,一掃之前的不高興。最後大家贈送豐厚的財物,送韓娥上路。
唐代的「好聲音」
唐代最出名的「好聲音」是名叫永新的女歌手唱出來的。永新能名聲大振,是因為受到當時的皇帝、「音樂發燒友」李隆基的賞識。
李隆基曾讓著名的樂工李漠用笛子為她伴奏。在笛歌對賽中,李漠將笛管吹裂了,還沒有壓住永新委婉激越、高昂嘹亮的歌聲。此即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中所謂,「明皇嘗獨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終管裂,其妙如此。」
還有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樓舉辦大型宴會。當時有數萬觀眾,現場亂糟糟的,喧嘩絮語,難以安靜。李隆基相當生氣,欲罷席退出。旁邊的宦官高力士出了個主意,稱「命永新出樓歌一曲,必可止喧」。
李隆基半信半疑,同意了。果不其然,永新一出來,「撩鬢舉袂,直奏曼聲」,嗓子一亮,現場立即鴉雀無聲,「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