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與天下第一行書的千古謎團(組圖)

發表:2013-09-14 13: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9月14日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中國文學和書法上的「雙璧」,尤以「天下第一行書」之名聲聞天下。很少有人知道,這件曠世之作曾經伴隨它的主人在浙東的一座大山裡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歲月,最後又從這裡流入外人之手,從此開始了它撲朔迷離的傳承。「天下第一行書」的故事,無疑為「浙東唐詩之路」增添了新的傳奇……

在浙江省新昌和嵊州交界,有一個叫王罕嶺的地方,山上有兩個分別稱作外灣和裡灣的小村,十來戶人家,生活平靜而恬淡。兩村之間有一座很小的「眠牛灣水庫」,水庫邊青山聳立,風景宜人,但一年裡的大多數時候,這裡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沒有外人打擾,如老牛高臥、沉睡正酣。不過,對於新昌縣一名中學教師袁伯初來說,這裡卻隱藏著一個千古的謎團,這個謎團吸引著他三番五次前來考察,時間長了,村民們都認識了這個戴著眼鏡背著小包的中年男子。

這個謎團,和王羲之有關。

蘭亭之會

對王羲之這位書聖的生平,史書記載十分有限,但他召集的那次蘭亭集會,千百年來卻廣為傳頌,因為王羲之即興創作、記錄這次盛會的《蘭亭集序》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無人逾越的高峰。

王羲之《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和朋友們舉行了一次修禊活動,地點選擇在會稽境內的蘭亭。所謂「修禊」,是古代一種消除污穢的祭祀活動,一般多在農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時,選擇水邊,一方面祭神,同時大家也洗洗手腳,據說可免除邪惡不祥。這項儀式始於西周,但逐漸從最初的祭神發展到了游春賞景、飲酒賦詩的踏青活動。

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蘭亭雅集的參加者,據唐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有謝安、孫綽、支遁……還有王羲之的三個兒子共四十一人,眾人飲酒賦詩作文,最後由已有幾分酒意的王羲之執筆為之作序。王羲之輕拈鼠鬚筆、鋪開蠶繭紙,用他最擅長的中鋒行楷,洋洋灑灑28行、324字一揮而就。在這篇短文中,王羲之既描寫了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又抒寫了與朋友相聚的歡欣,同時也抒發了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快然自足的情懷。文章理趣深遠,沁人心脾,而書法更是遒媚勁健變化無窮,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如有神助。事後,王羲之將《蘭亭集序》重寫了幾十幅,均自嘆不如原本。

蘭亭集會兩年之後,王羲之就把他在《蘭亭集序》中抒發的人生哲學付諸實現——誓墓辭官,帶著家眷退隱田園。但他到底退隱何處?《晉書》上沒有記載,從而留下了一樁歷史公案。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袁伯初老師,正是孜孜探求、試圖破解這樁公案的人之一。

自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原本,最初也是隨著王羲之辭別了紛擾的廟堂,來到了一個清靜的修養之地。那麼,它和主人去了哪裡呢?

金庭之辯

在《琅邪王氏宗譜》中記錄了這樣一篇碑文《石鼓山王右軍祠堂碑文》,碑文中寫道「王右軍創金庭道院於廠嶺」。「金庭山」在浙江嵊州,今天的嵊州金庭鎮後廠村有金庭觀,氣勢恢宏。因為地處平坦的河谷,公路從門前經過,便捷的交通吸引了許多書法愛好者前來參拜,如同聖地麥加。但這裡是否就是王羲之晚年歸隱修煉的金庭呢?還有一些不同的說法。

唐代有一個道人裴通,在公元808年三月的一天,和幾名道友遊覽金庭洞天,寫了一篇類似考察報告的文章,其中提到一座小香爐峰,「王羲之家於此山,書樓墨池舊制猶在」。當年李白「入剡尋王許」,應該是能夠看到這些王氏遺蹟的。宋朝高似孫在《剡錄》中說:「去觀東十五里,有大湖山,峰勢入天,上有赤水,丹池,舊為右軍宅……」這樣,「赤水丹池」就成了王羲之故宅的一個特殊標誌。由於年代久遠,池水早已乾涸,「赤水丹池」的獨特景觀很少有人見到。幾年前,一直在這一代考察的袁伯初在眠牛灣水庫卻有了重大發現。1979年建成的眠牛灣水庫,正好把歷史上記載的赤水流淌的山澗淹沒,水庫有一個出水的涵洞,袁伯初正是在連接涵洞出口的水渠中發現,水渠中因為水的流淌,積澱了一層赤色的垢。看守水庫的村民還說,水庫放水後,還可以看到庫底都被染成了紅色。距離水庫不遠的裡灣村有古寺院遺址,遺址有大量的古代碎瓦,旁有千年古柏和古杉,村民們說,這裡就是王羲之隱居的金庭宅院所在。

宋·馬遠《王羲之玩鵝圖》

王羲之的宅院究竟是在新昌的王罕嶺,還是在嵊州的金庭觀?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根據現有史籍記載,王羲之歸隱的金庭幽深險峻,被稱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可以肯定的是,篤信天師道的王羲之晚年就是在兩縣交界處的這幾座大山之中潛心修煉、服食煉丹,而那幅讓王羲之本人都無法超越的得意之作《蘭亭集序》,一直伴隨主人走到59歲的人生終點。罕嶺香爐峰一帶,大山綿延阻隔,溪流潺潺、樹影婆娑,但山中的居民都不堪其靜,紛紛遷出。也許只有王羲之這樣超邁脫俗之人、「天下第一行書」這樣的神品,才能和這天地造化融為一體並且清心自守吧?

一脈相傳

王羲之謝世後,《蘭亭集序》的流向就成了一個謎。王羲之有七子一女,究竟誰承擔了保管傳承的重任?歷史一下變得模糊不清,直到七世孫智永和尚這裡,《蘭亭集序》傳承的鏈條才連接起來。

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所收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蘭亭集序》自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十分寶愛,決意將其傳之子孫。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和侄子王孝賓(法號慧欣)一起出家,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常居永欣寺閣上臨寫《蘭亭集序》,前後凡30年。毛筆筆頭用壞就扔進大簏中,每個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裝滿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書寫真草二體《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於浙東地區的各個寺院,今天尚有墨跡原本傳世。二人剛剛落髮為僧時,都住於會稽的嘉祥寺,嘉祥寺據說就是當年王羲之的舊宅。後來,為了方便給王羲之掃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並將王羲之的墳墓遷移到了山陰縣西31里的蘭渚山下。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因為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髮為僧,就根據兩人法號榜其寺為永欣寺。據何延之的記載,直到唐代,當年智永臨書的閣樓還存在。

智永禪師一直活了將近百歲才去世。臨去世的時候,將《蘭亭集序》墨跡傳給了弟子辯才。辯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孫,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不妙絕。得到《蘭亭集序》後,十分珍視,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間房樑上掏了一個暗龕,用來貯藏《蘭亭集序》,對《蘭亭集序》的寶重比之智永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代初年,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十分崇拜南朝士族文化,尤其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他詔令天下,幾乎訪摹網羅了所有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只有《蘭亭集序》沒有得到。不久,唐太宗得知《蘭亭集序》墨跡可能藏在辯才處,就下詔讓辯才將《蘭亭集序》貢獻出來。可辯才堅稱沒有,並說自己年輕時在侍候先師智永的時候確實見過《蘭亭集序》,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不能強拿只能智取,於是,便有了一個極富戲劇色彩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雲門遺蹟

兵家出身的唐太宗認為:「若得一智略之士以計取之,庶幾必獲。」他的智囊、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向他推薦監察御史蕭翼,認為此人「負才藝,多權謀,可充此使」 。太宗遂召見蕭翼。蕭翼認為,若公然前往,肯定得不到《蘭亭集序》帖,只有智取。並向太宗要求給他幾通王羲之和王獻之的雜帖以備用。

之後,蕭翼化妝成一個書生,黃衫寬袖,從洛陽隨商船到浙江,抵達辯才所在的永欣寺。

永欣寺的地理位置,史書上只說是在會稽,遺蹟早已堙沒,只有一些若隱若現的線索,吸引我們追根探源。

宋朝有個學者叫桑世昌,他錄了蕭翼的兩首詩,一首叫「宿雲門東客院」,一首叫「留題雲門」。「雲門」這個地方就是永欣寺所在。從詩歌的內容看,那時的雲門交通不便,地勢險絕,四周猿聲環繞。

現在在距紹興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很小的村莊,名字很有趣,叫「寺前村」,但若乘車前往,村倒是很遠就看見,唯獨寺廟不見蹤影。只有進到村裡,才能發現在村民自蓋的鋼筋水泥樓房後面,藏著一座不大的寺廟,山門上幾個大字很醒目:雲門古剎。據當地府志記載,雲門寺原是王獻之的住宅,後來才改建為寺。陸游年輕時曾經在這裡的「雲門草堂」讀過書,他對這裡的盛況有生動的記述。根據他的記載,唐宋時期的雲門寺規模很大,遊覽參觀的人要花好幾天時間才能遊遍,而且時常迷路找不到出口。但現在,即便寺廟正殿剛剛維修過,因為規模不大,整座寺廟只有一位老尼看護,還是顯得冷冷清清。寺廟旁有一眼清泉,傳說是王獻之的「洗硯池」。現在寺裡最古的舊物,是一個唐代的石頭水井圈,老尼早把它藏在了閣樓上。

據說寺前村曾有智永和尚的「退筆塚」和「辯才塔」,如果考證無誤,那麼,這裡就應當是蕭翼上演 「賺蘭亭」活劇的舞臺了。

北宋·巨然《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

蕭翼到寺中後,假裝欣賞寺中壁畫,故意引起辯才的注意,並展示自己的才能,與辯才一起圍棋、撫琴、投壺娛樂,間及文史,使辯才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答應讓蕭翼住在寺內。之後,蕭翼又多次載酒與辯才唱和。一天,蕭翼故意向辯才展示自己所畫的《職貢圖》,辯才嗟賞不已,因談及書法。蕭翼聲稱自己家世學習二王書法,即使出門在外,也將幾幅二王法書帶在身邊。辯才聽說後,讓蕭翼第二天將其所帶二王法書帶來。第二天,蕭翼如期而往,拿出所帶二王書作請辯才觀賞,辯才不知是計,一激動竟也拿出了珍藏的《蘭亭集序》真跡。蕭翼心中暗喜,表面上卻故意說是響拓,而不是原本真跡。辯才不服,卻從此對此帖產生了疑問,不再像以前那樣秘藏,而是將《蘭亭集序》墨跡隨便放在桌子上,與蕭翼所帶來的法書雜在一起。

因為蕭翼經常到寺中來,和辯才關係密切,寺中其他僧人也放鬆了警惕。一天,辨才離寺到附近人家辦法事。蕭翼乘機來到寺中,對辯才的徒弟說自己有東西遺忘在辯才的屋內,童子即為開門。蕭翼乘機竊取《蘭亭》及御府所借法帖,離寺而去。等辯才回來,得知真相,蕭翼已經帶著《蘭亭集序》墨跡回京師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墨跡之後十分高興,對房玄齡和蕭翼二人大加賞賜。唐太宗初怒辯才不肯交出《蘭亭序》,後因辯才年事已高,不忍加刑。數月後,仍頒布賞賜,敕越州支給。辯才不以入己,回造浮圖,極其精麗。而辯才被騙之後,驚悸成疾,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

何延之所記載的這個故事非常富於戲劇性。在《蘭亭記》中,何延之還說他所記載的這個故事是有根據的,是出自辯才弟子玄素之口。

但事實上這種類於小說傳奇式的記載並不可靠。桑世昌《蘭亭考》則記載了關於《蘭亭集序》的另一種傳聞:蕭梁末年大亂,《蘭亭集序》墨跡流出內府,陳朝天嘉中為僧人所得,至大建中獻給陳宣帝。隋朝滅陳,有人將其獻給晉王楊廣,楊廣不加重視。後來僧智果從楊廣處借出摹拓,楊廣即位之後也沒有索要。智果去世後,為其弟子僧言所得。唐太宗為秦王時,見到了《蘭亭集序》的拓本,非常喜愛,欲高價收購而不可得。後來聽說在辯才處,就派歐陽詢到越州求得之。武德四年,入於秦王府。

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唐太宗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集序》乃先帝所重,本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這段記載相對接近於真實。因為唐太宗以帝王之尊,不大可能採取行騙的方式取得《蘭亭》。桑世昌在《蘭亭考》中又引《南部新書》云「武德四年,秦王俾歐陽詢詐求得之,遂入秦府。麻道嵩拓二本,一與辯才,一王自收。嘗留肘腋間,後從褚遂良所請,殉葬昭陵。」宋人姜夔也曾經加以辯論,而傾向於後面一種說法。

亦真亦幻

傳說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原本墨跡之後,十分珍視,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今天傳世的《蘭亭集序》,除了傳為馮承素所摹之本外,尚有傳為虞世南和褚遂良臨本的《蘭亭集序》墨跡。

「蕭翼賺《蘭亭》」的故事實在太過離奇,據說早在唐太宗時期,著名畫家閻立本就將這個故事畫成了圖畫。此畫是否真的是閻立本所畫尚有疑問,因為像遣蕭翼用騙術賺取《蘭亭》這樣的事,唐太宗是不會允許臣下四處傳揚並畫成圖畫的。
《蘭亭集序》在唐太宗去世之後為後人留下了無數謎題。

首先是《蘭亭序》墨跡真本的去向。據唐人的記載,《蘭亭序》墨跡原本在唐太宗去世後被埋進了昭陵。何延之《蘭亭記》載太宗在臨去世前要求唐高宗將他珍愛的《蘭亭序》墨跡原本隨葬。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唐高宗聽了褚遂良的建議,將《蘭亭序》墨跡原本葬入昭陵。宋人周越也有同樣的觀點。不論是哪一種記載準確,《蘭亭序》墨跡原本被葬入昭陵大概是沒有問題的。

唐人韋述在《集賢記》中也說《蘭亭序》相傳已入昭陵玄宮。唐末,割據關中的軍閥溫韜曾經大肆盜掘唐代諸陵,其中包括昭陵。據《舊五代史•溫韜傳》,當年溫韜將唐太宗昭陵掘開之後,獲得大量隨葬的珍寶古玩,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蘭亭集序》墨跡原本。

五代之後,《蘭亭集序》墨跡遂失所在。桑世昌《蘭亭考》引宋人張舜民《畫墁集》記載宋神宗元豐末年,有人自浙江帶著《蘭亭集序》與傳說中的織女支機石一起入京師準備進獻給宋神宗,行至太康縣,趕上神宗去世,無法進獻,便質錢於民間而去,從此再無消息。這個故事也僅僅是一個傳說而已。

在唐代以後的傳世臨本之中,相傳以歐陽詢所臨寫最為逼真。後來,歐陽詢臨本被摹拓於定武軍(今河北正定),後人因號此本為「定武《蘭亭》」。宋代以後,定武《蘭亭》一直受到世人的珍視,代代轉相摹刻。而定武本《蘭亭》刻石的原石在北宋末年的戰亂之中亡失。

20世紀60年代,曾發生了一次舉世聞名的《蘭亭》論辯,爭論的雙方一方以郭沫若先生為代表,認為傳世的《蘭亭集序》墨跡都不可靠,並列舉了各種材料依據,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於南京的王興之墓誌和王閩之墓誌,其書體和傳世的二王書法以及其他東晉南朝士族書法全不相類,因此傳世的《蘭亭集序》也是靠不住的,是後人偽造的贗品。

實際上,郭沫若先生的觀點並不正確,因為他不瞭解漢魏以來士族尺牘書札的書法長期與所謂碑銘之書同時並行,開闢中國書法藝術新時代的恰恰是士族書法家們。流行於士族文人中的尺牘書法與下層書寫者所書寫的碑銘書法不容混淆,而王羲之和其他東晉南朝士族書家的傳世書跡恰恰以尺牘為主。

《蘭亭集序》對中國書法的最大影響是確立了中國書法藝術審美的最高標準,即氣韻中和雅正,散淡簡遠;技法窮微測妙,推移無窮。而其跌宕起伏的身世更是為它增添了許多傳奇色彩。雖然今天已無法領略原本的風韻,但當我們步入故宮博物院、面對那件著名的馮承素摹寫的《蘭亭集序》時,還是能感覺到它週身散發出亦真亦幻、如天假人手的神奇魅力。
 

来源:金融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