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03日訊】
古代吉祥物·虎
老虎號稱「百獸之王」,其文化內涵與吉祥含義也豐富多彩。它是勇氣和膽魄的象徵,虎的圖案通常出現在古代兵器和古代武官的服飾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虎形物品,古人認為有辟邪的作用。
而白虎在傳統文化中有著更深的含義,它是「五靈」之一,五行屬金,在天上代表西方七宿,在地上代表「右方」。古人還認為白虎不害物是統治者實行仁政之兆。
古代除了有「四靈」說外,還有「五靈」說。所謂「五靈」,就是在龍、鳳、麒麟、龜「四靈」的基礎上再加上白虎。
「五靈」是王者之嘉瑞
晉杜預在《春秋左傳序》中說:「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唐孔穎達疏曰:「麟、鳳、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獨舉麟、鳳而雲五靈,知二獸以外,為龜、龍、白虎。」唐薛濤《試新服裁製初成三首》曾引用「五靈」的典故,詩中寫道:「九氣分為九色霞,五靈仙馭五雲車。」以此形容新服裝飾之華麗吉祥。
值得加以區分的是,在傳統文化中有兩種不同含義的「白虎」。一種是源於古代天文學,運用於風水學,代表特定方位和五行的白虎;另一種指存在於現實中被視為吉祥物的白虎。
先說第一種。中國古代天文學把星空的恆星劃分為「三垣」和「四像」七大星區。「三垣」是指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及下垣天市垣。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稱為「垣」。紫微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稱「紫微宮」,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政府機構,天市垣象徵街市。在「三垣」外分布著「四像」,也就是二十八宿的合稱。
「四像」即二十八宿
古人之所以稱二十八宿為「四像」,乃因東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七宿聯繫起來很像一種動物。如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角像龍角,氐、房像龍身,尾宿像龍尾,它們連起來就像一條騰飛的龍。因東方屬木,木的代表色為青色,於是古人稱東方七宿為青龍,又稱蒼龍。南方的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柳為鳥頸,張為喙,翼為羽翮,它們連起來像一隻展翅飛翔的鳥,因南方五行屬火,火的代表色為朱紅色,所以古人稱南方七宿為朱鳥,又稱朱雀。西方的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奎像虎尾、胃、昴、畢像虎身,觜、參像虎頭,連起來像一隻跨步向前的猛虎。因西方屬金,金的代表色為白色,故稱西方七宿為白虎。北方有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室、斗像龜的頭、尾,虛、女、牛像龜身,連起來像一隻緩緩爬行的龜。因北方屬水,水的代表色為黑色,黑色為玄,故稱北方七宿為玄武。
「四像」作為四方的代名詞,先秦的《禮記·曲禮》已有記載:「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疏曰:「前南後北,左東右西,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古代「左東右西」的概念與我們現在看地圖有區別,現在的地圖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古代的地圖是倒過來的,下北上南,這樣就成了「左東右西」。
「白虎銜屍」為「凶像」
風水學將「四像」運用到地形的分析上,以「四像」之形論吉凶。《三國誌·管輅傳》記載:「輅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輅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已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管輅根據毋丘儉墓的「四像」處於「四危」狀態,判斷毋丘儉兩年之內會有滅門之禍。
東晉郭璞在《葬書》中也提到「四像」。他說:「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葬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頫。形勢反此,法當破死。故虎蹲謂之銜屍,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謂之拒屍,朱雀不舞者騰去。」
古代還以「五靈」配五行,《禮緯·稽命征》稱:「龍,木也;鳳,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東漢許慎在《五經異義》中,又把「五靈」歸納為五方:「龍,東方也;虎,西方也;鳳,南方也;龜,北方也;麟,中央也。」由此可見,白虎五行屬金,是西方的代名詞,這種觀念由來已久。
「白虎」的另一種含義是指現實中存在的白虎,它是孟加拉虎的變種,原產於中國雲南、緬甸、印度及孟加拉等地。目前白虎已是瀕危動物,全世界只有200只左右。
王者行仁政 白虎不害物
最早記載白虎的古籍是《山海經》,《山海經·西次四經》稱孟山有礦產及奇特動物,「其陰(北面)多鐵,其陽(南面)多銅,其獸多白虎白狼,其鳥多白雉白翟」。虎為猛獸,白虎雖然性情溫和,有「小姐」虎之稱,但也不是吃素的。晉常璩《華陽國誌·巴志》記載:「秦昭王時白虎為害。」晉葛洪《西京雜記》也記載:「秦末有白虎現於東海,黃公為虎所殺。」
也許是因為白虎性情溫和,體態優美,加上難得一見,後來人們逐漸把它視為瑞獸,並把白虎的行為與社會政治聯繫起來。古人認為,如果白虎早上發出如雷的吼聲,則預兆著將有聖人出現,如果封建統治者施行仁政,白虎就不會傷人害物,如《宋書·符瑞志》稱:「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