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15日訊】認為自己收入高過應得的童鞋請舉手。怎麼一個也沒有?這就對了,這才符合人性嘛。所以,當有人說自己收入低,太正常了。《人民論壇》日前刊登一組文章,稱「低薪和繁重工作引發部分公務員心理失衡」。其中,蘭州大學副教授尚虎平認為:「公務員原本具有更大的人力資本」,「按照目前公務員的工資獎金水平,大多數地區、大多數部門的公務員工資獎金提升80%-100%比較合理」!
那些在民企外企的童鞋該淚奔了。年景好時,大部分人能加幾個百分點的薪水就不錯了,只有表現優異者漲幅才能上兩位數。期望薪水一年翻番?想數錢數到自然醒吧。
為什麼很難見到私營部門某個行業的人集體跳出來說自己壓力大、收入低、要加薪?因為這些行業是高度市場化的,其薪酬水平乃是由競爭決定。老闆競爭厲害,薪酬就上升;僱員競爭厲害了,薪酬就下降。市場是非人格化的,你能喊給誰聽?要是你認為自己的貢獻被低估了,可以找老闆談,也可以另謀高就,行勝於言。
公職人員就不一樣了,很難有客觀的標準衡量他們的貢獻。怎麼辦?聽憑他們感覺壓力大就壓力大了,感覺收入低就收入低了?這不科學。沒有對照組,壓力大小、收入高低何從談起?合適的對照組只能是私營部門的類似職位,看能力與學歷相當的人在私營部門收入多少,然後令公職人員的收入也與之相當或稍低。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
以私營部門僱員的收入來衡量,目前公職人員的收入並不低。企業付出的用工成本,在扣除最高可達四五成的社保稅與個稅後,才能成為員工的實收。而公務員收入的潛規則是基本工資納稅、津貼補貼不納稅,慣例上是做低前者、做高後者;公務員也不用繳納社保,退休後由財政發放比企退員工高幾倍的退休金。誰贏了裡子?至於醫療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待遇,更是令私企員工望塵莫及。有個「工資基本不動」的段子說什麼來著?說誰來著?
有兩個硬證據。第一是求職錄取比例。2013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1369657人,平均每65.6人錄取一人,其中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某科員職位以9411︰1位列第一,可謂萬里挑一。怎麼沒見這些人以同樣的熱情湧向私營部門呢?哪怕是世界五百強的外企,也很難見到這樣火爆的求職場面吧?這些人難道不知道基層公務員的名義工資並不高嗎?問題是他們更看重編製的含金量,他們願意來。
第二是離職率流動率。2006-2010年,河北省公務員僅255人辭職,每年僅51人。2008年中國有659.7萬公務員,河北省人口為總人口的5.36%,假設河北省公務員佔比與此相當,則河北省公務員人數為35萬多,每年離職率僅為0.014%。根據前程無憂的調查,2012年企業員工離職率為16.7%。公職人員流動性比企業員工低三個數量級,他們願意留。
日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四川某副鎮長因收入低壓力大而辭職之事,之所以成為新聞,就因為這樣的事兒太少了,太吸引眼球了。如果據此認為基層公務員相對於私營部門員工收入更低、壓力更大,大錯特錯。
既然大家更願當公務員,當了更願留下來,本身就意味著公務員收入相對於私營部門高了,意味著人力資源配置的扭曲。連碩士博士都來爭環衛工人和城管的編製,說明激勵機制出了問題,財富收入分配更有利於公職人員而非私營員工。如果再給公務員工資翻番,無異是刺激更多更優秀的人報考公務員,讓人力資源配置更加扭曲,讓收入分配結構更加惡化。
一個尊重創造的社會,最優秀的分子應該去創業去創新,去企業部門創造財富,而不是待在政府部門做事務性工作。這就必須在激勵機制上向這方面調整。
首先,公務員收入水平應該不高於企業部門。在《人民論壇》同一組文章中,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胡仙芝指出,全球清廉指數排名第4、第5與第7的瑞典、新加坡與挪威,他們的公務員工資分別相當社會平均工資的96%、85%-88%與99%,均比企業部門要低一些,養廉不靠高薪。那些認為自己具有「更高人力資本」的公務員,想發財就去企業。
其次,應該根據國務院簡政放權的「新兩個凡是」,大事縮減行政審批與微觀管理。這意味著要減少公務員尤其是基層公務員的規模與權力。有兩個好處,一是減少吃財政飯的,節省民力;二是給經濟與社會鬆綁。撤銷了糧食部,大家反而吃飽了飯;撤銷了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中國反而成了世界工廠。最優秀的人應去創業,而不應給創業使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