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的得名由來,諸經有三種記載:
一、由宿世悲願得名。《悲華經·受記品》謂菩薩在遠古因地修行時期,因發大悲誓願而蒙寶藏如來授記:「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二、以修四自利得名。《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往昔恆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於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三、由證果利他得名。《法華經·普門品》謂釋邊牟尼佛就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的提問答覆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唐玄類法師《大唐西域記》卷三曰:「(阿縛盧積低溫伐羅),唐言觀自在。合字連聲,梵語如上,分文散言,即阿縛盧枳低,譯‘觀’,伊濕伐羅,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雲觀世音,或觀世自在,皆訛謬也。」後世學者通過比照經義或考證原典,一般認為舊譯不謬;尤其從佛法角度而論,二譯相輔相成,體現了菩薩「悲智雙運」的境界:
一、從側重有別論:觀世音,是說世間眾生遭遇災難不祥,若一心稱念菩名號,菩薩觀照無遺,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高苦得樂,此從「悲」立名。觀自在,是說菩薩因地修行,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反聞自性,不被外界聲境所轉,故爾觀聽圓明,得大自在,此從「智」立名。
二、從圓融一體論:觀世音,是以能觀之智,觀照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妄聞,反聞自性,而入正定,此具「智」義。觀自在,正是因觀知眾生苦難,以大神通,隨機往救,自在無礙,此具「悲」義。
具體地說,「觀」是主體的妙智,始終如一;「世音」是客體的境界,有著前後的不同。就其因中自利,「世音」可指菩薩所具的「聞性」;就其果上利他,「世音」特指所聞一切眾生的稱念祈求之音。
合而論之,每一名號同時兼具了悲智、因果的雙重義蘊。這正符合了菩薩道的基本原則;修自利之功德,是為著圓成利他的事業;做利他的事業,是為著莊嚴自利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