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證券市場,應該能夠為優秀的或有發展潛力的成長性企業提供融資平臺,讓它們藉助於資本市場的槓桿加速發展,同時能夠以合理的估值水平為投資者提供與風險相當的價值回報。
中國A股市場的表現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恰恰是因為它在企業質量、估值水平、股價結構和投資回報這幾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
一段時期以來,人們在熱議「股指十年上漲為零」的問題。這個歸納應當說確實有其偏頗之處。因為同一股指水平由於新股不斷上市的指數權重調整,其內涵已經相當不同。
同時,以2001年6月14日滬市綜指明顯帶有泡沫的最高點來和今天相比,當然有其不公平之處。
不過,如果我們對2001年6月滬深股市上的公司進行完全可比的詳細分析,它確實透露了更多的有啟發性的信息。
2001年6月14日滬深上市公司共有1108家,除去25家因被大股東吸收合併退市等不可比外,共有1083家(其中有41家退到老三板,22家暫停上市但公司還在)。
計算這十多年來的股價包括送轉股和現金分紅,若投資者在2001年6月14日買入持有到2011年12月20日收盤,則買入其中534家公司將虧損,另外有166家的收益低於同時期的一年期存款滾存利息,只有362家有高於存款利息的正收益,這其中還有114家是經過重組和資產注入取得的。
真正靠自身發展取得高於存款利息收入的上市公司僅有248家,佔當年全部有可比數字的1061家上市公司(1083家中有22家暫停上市無可比數據)的23.4%,不足四分之一。
另一組數據表明,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和投資回報表現不佳。這1083家公司都是在1991—2001年上市的,平均上市時間大約為15年。
15年前上市時淨利潤在5000萬以下的公司有660家,佔64.70%,到2010年年報,淨利潤在5000萬元以下的仍有448家,佔41.36%,如加上因重組的外力幫助的企業為196家,佔18.1%,二者合計佔59.46%。
由此可見,即使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也有一半多上市公司雖然得到證券市場的支持呵護,它們上市後自身的業績長時期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
顯然,無論市場如何波動起伏,指望這些15年都不進步的企業能給投資者帶來什麼回報,當然絕無可能。
多數上市公司長期不進步或沒有回報,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上市標準和上市審批制度的嚴重缺陷。
中國證券市場從創立之初,先嘗試性地讓規模不大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地方國企上市,後來又在很大程度上讓上市為國企脫困服務,或將上市指標按行政單位的級別分配,造成了那個時期上市公司質量普遍先天不足的隱患。
這種情況在新世紀以來有相當改善。但股市服務於國家經濟形勢和政策需要——一會兒為大型國企剝離上市服務,一會兒為中小民企創新創業服務,一會兒為國家急需發展的某某產業服務,最近更是喊出了要為小微企業服務——則從來沒有停止。
顯然,有了這些接連不斷的服務,上市公司的質量這一證券市場的基石就被動搖,投資者的利益就會受到侵害。應當說,這種上市遴選標準的隨意性和人為審批放行的主觀性,是我國上市公司質量總體上不高的主要原因.
那麼,時至今日,大型藍籌股已多,中小板、創業板也蓬勃發展,我國股票市場整體加權平均的市盈率和市淨率也已靠近境外市場的一般水平,A股或者至少是其中的藍籌股是否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投資價值了呢?答案仍然很不樂觀。
中國A股不僅整體市場分紅佔當年利潤比例和用股息率來衡量的投資回報率還很低,長期在1%以下,即便是代表了A股最核心的滬深300指數的企業,其相對於社會公眾股東加權平均的股息率也只有1.62%,僅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46.29%,或10年期國債利息的46.15%。
這與境外成熟市場成份指數乃至整個市場的股息率一般顯著高於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或10年國債利率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實際上,這也是無論有關方面如何大聲呼籲,保險基金等長線資金還不願進入股市的主要原因。
中國股市更嚴重的問題還不僅在於藍籌股的回報缺乏吸引力,更在於藍籌股與二三線股乃至小盤垃圾股的股價結構扭曲。
一般說來,由於大盤藍籌股業績優良,分紅穩定,進入成份指數,便於資金進入,自然物以稀為貴,在證券市場往往受到追捧,獲有較高的估值。
而中小盤股風險較大,穩定性差,大資金進出困難,又不納入成份指數,機構投資者一般很少青睞。同時中小企業供給充沛,自然需要以價廉物美去打動投資者。
但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由於發行上市受人為控制,機構投資者隊伍還不強大,扭曲的所謂資產重組政策使得垃圾股常常變黃金,因而小盤股垃圾股反而價格高企,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點,因而形成了一個和境外市場完全倒掛的股價結構圖。績優價不高,績差價不低,小盤高溢價,導致了整個A股市場價值評判標準的全面偏移和顛倒。
2009年年中開始的新股發行定價體制改革,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起步的。當然,在其滿懷信心地邁出第一大步時,並未意識到這裡的複雜性和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