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將是今後最棘手的問題—東方早報就《大國空巢》出版專訪易富賢。
「現在經濟社會化程度非常高,經濟‘土壤’發生了改變,無法恢復傳統的家庭養老,需要借鑒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探索建立新的養老方式。」
《大國空巢》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學者易富賢研究計畫生育政策的作品。在2011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出來後,易富賢稱,《大國空巢》對中國過去幾年的人口變化情況作出了準確的預測,例如他預測中國15-64歲的勞動力問題在2013年左右開始衰落,而今年1月1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5-59歲勞動力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如今,這本書在2007年港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增補,即將在今年2月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近日,早報記者通過電話和郵件上,對身在美國的易富賢進行了採訪。
「我非常看重的觀點都保留下來了」
東方早報:你說這一版《大國空巢》,將2007年版濃縮為不到20%,新增80%,共44萬字。新增的內容主要是哪些方面?
易富賢:這本書是我2000年以來的人口研究成果綜合總結。2011年4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初步結果出來後,我發現,過去幾年的人口變化都被我的《大國空巢》「不幸言中」,我當時就開始了新的分析。
不久後,《改革內參-高層報告》向我約稿,準備做一期關於人口問題研究的專題報告。我根據剛公布的人口普查人口結構圖,推算每年的人口數,然後進行分析,共10多萬字。報告濃縮為5萬多字和1萬字的兩個報告發出。
2012年2月中國發展出版社與我聯繫,希望出版新版《大國空巢》。我就開始以上述10多萬字的報告為基礎整理新書。我於4月底回國一趟,在6月返美之前,剛好國家統計局出版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詳細數據,我買了一套,根據新的數據重新分析。無論是從結構還是內容,新版《大國空巢》與2007年版都有巨大的差別。
東方早報:你研究人口問題已超過10年,你為什麼要額外花時間來做這項研究?是否有機構支持?如果中國人口政策調整,你還會繼續研究嗎?
易富賢:在人口研究上,我是學術個體戶。這些年,沒有任何機構提供支持,都是我自費研究。我曾經試圖尋求一些華人機構的幫助,但是無果。
如果中國人口政策調整了,今後鼓勵生育的任務將非常艱鉅。突破「人口控制」的壁壘已經不易,要建立起「人口發展」的大廈將更加艱難,並且沒有先例。我個人是有這方面的研究興趣和一些想法,但是畢竟已過不惑之年,精力在下降,我真不知道是否還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和精力繼續人口研究。
人口問題上,歷史連續性比政策連續性更重要
東方早報:中國已放開雙獨家庭生二胎,從現實出發,你認為全面放開二胎是否可以期待?
易富賢: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翟振武曾撰文《當前為何還要穩定低生育水平》,反對調整人口政策,是因為他認為中國目前的總和生育率還有1.6,一旦政策鬆動,生育率會大幅反彈。前國家計生委主任張維慶曾建議逐漸放開二胎,由目前的「雙獨」(夫婦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可以生二胎改為「單獨」(夫婦中一方是獨生子女)也可以生二胎。是因為他判斷 「中國全國生育率約為1.7」,一旦全面放開二胎,生育率將遠遠高於世代更替水平。
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18,《中國統計年鑑-2012》顯示2011年僅為1.04。這些客觀調查的數據更可靠。生育率反彈,談何容易?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李建民等20多位「頂尖人口學者」建議分步放開二胎,第一步,在城市地區和嚴格執行一孩政策的農村地區即刻放開二胎;第二步,全國全面放開二胎。到2020年後才取消所有的生育限制。他們判斷全面放開二胎前幾年生育率會超過4.4,意味著每年出生4700萬,是2010年出生人口的3.4倍,共補償性出生1.2億;即便是分步放開二孩,前4年生育率也波動在3.0。
根據這種預測,決策層根本就不敢全面放開二胎,連分步放開二胎都會猶豫不決,更不會停止計畫生育了。
其實,即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畫生育而不是實行獨生子女政策,1980-2013年也只「多生」一億多人。被政策限制的婦女很多已經喪失了生育能力,相當部分也沒有了生育意願。餓了三天的人,不可能將三天的食物一頓吃下去。被政策限製出生的孩子只有一部分會被補償性出生。我在《大國空巢》中根據育齡婦女結構、婦女已生孩子數、不孕率、絕育率、生育意願進行了詳細分析,判斷停止計畫生育後最多補償性出生3000萬人。那麼加上正常出生,每年出生總人數也很難達到中國1990年(2800萬)和印度現在的水平(2700多萬),有什麼可擔心的?
對於計生部門和人口學界來說,政策連續性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對於國家來說,歷史連續性比政策連續性更為重要。
東方早報:根據你的分析,如果完全放開,也不會產生人口失控的結果?
易富賢:停止計畫生育後補償性出生高峰期間,中國每年出生總人數也很難達到中國1990年的水平,社會完全有能力承受這樣的出生高峰。補償性出生之後,生育率很難穩定在1.7,需要出臺鼓勵生育政策才能防止生育率繼續下降。
「小城市缺乏活力,大城市會更加擁擠」
東方早報:從人口學的發展規律看,你認為中國合理的人口政策,應該是什麼?
易富賢:中國需要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子數)穩定在2.3左右(也就是主流家庭生3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世代更替。人口學其實是有高度規律性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
人類發展指數(HDI,聯合國使用的一項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與生育率高度負相關。2010年泰國、伊朗的HDI與中國非常接近,兩國的生育率分別為1.58、1.67。中國大陸2010年的HDI相當於新加坡20世紀80年代後期、韓國和臺灣90年代初期水平,這些地區當年生育率都只有1.7左右。印度HDI達到中國貴州省(在中國是倒數第二)水平的幾個邦的生育率全部低於1.9。
中等教育女性毛入學率與生育率也是直線負相關,2009年中國中等教育女性毛入學率為81%,與伊朗相當,高於泰國(79%)。
人均GDP的對數值也與生育率直線負相關。以可比的1990年國際元為基準,2012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相當於韓國1991年、臺灣1989年的水平,兩地當時生育率分別只有1.74、1.68。泰國2011年人均GDP(購買力平價)與中國相當,城市化率只有34%(比中國的51%要低),但是生育率不到1.6了。
此外,城市化率、避孕率也與生育率高度相關。根據這些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綜合判斷,即便是停止計畫生育,在補償性高峰之後,生育率也難以穩定在1.7,今後還會沿著臺灣、韓國(社會發展水平比中國大陸早20年,但是2010年生育率分別只有0.895、1.22)的老路繼續下降,只是下降速度更快,因為計畫生育30多年,經濟模式、城市規劃、住房設計都是圍繞著獨生子女政策進行的,不但形成了少生的文化慣性,而且形成了經濟慣性。今後鼓勵生育的任務非常艱鉅。
東方早報:2012年上海安全分娩23.96萬「龍寶寶」,年生育量創下近10年來之最。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個生育高峰?龍寶寶將來會面臨各種「擁擠」,入園,求學,就業等,空間的狹窄會降低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有不少老百姓會支持計生政策,如何理解這些想法?
易富賢:翟振武等人口學家一直有「出生高峰情結」,2000年的時候,他們說有「千禧寶寶」、「龍寶寶」出生高峰,2007年說有「金豬寶寶」出生高峰,2008年說有「奧運寶寶」出生高峰,2012年又說有「龍寶寶」出生高峰;但是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2007年、2008年的出生數並不高於鄰近幾年。我比較了中國大陸、臺灣、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歷年生育率與屬相的關係,發現屬相對生育率幾乎沒有影響(日本最不吉利的1966年火馬年是唯一的例外)。上海的生育率一直穩定在0.7左右,受屬相影響很小。近年上海每年出生人口不斷增加,是因為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量年輕人口湧入,上海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674萬增加到2010年的2302萬。
大城市新出生人數增加,就醫、入學難,是因為城市規劃出了問題,只規劃住房,不規劃學校、醫院等。
而全國小學招生人數從1995年就開始負增長,從1994年的2537萬下降到2005年的1672萬。
俄羅斯人口從1992年就負增長,但是人口卻加速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集中,因為其他城市都趨於消亡,只有兩個大城市還有些活力。莫斯科的人口在1989年為897萬,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莫斯科人口增加到了1150萬;而有些學者推測,莫斯科實際人口在1300-1700萬之間。 莫斯科房價全球最高,人均住房面積只有22平方(遠遠比中國少), 交通擁堵程度全球第三。
中國目前縣城缺乏活力,人口往地級、省會城市以及北京、上海、廣州聚集,給人一種「人滿為患」的假象。一旦人口負增長,地、省城市也將缺乏活力,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會更加擁擠,會更加感到「人滿為患」。
「未富先老型社會難建立健全社保制」
東方早報: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中國正迅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比預期提前,它會有什麼後果?
易富賢:2010年中國大陸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8.9%,該比例相當於美國1956年、日本1979年、香港地區1991年、臺灣地區2002年、韓國2004年、新加坡2010年的水平。但是美國、日本、香港地區、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相應年份的人均GDP(以1990年的國際元為標準)分別為$10914、$13163、$18323、$16855、$16873、約$31000,而中國大陸2010年人均GDP只有大約$7700。
65歲及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比例從8.9%增至20%的年份為:日本27年(1979∼2006),發達國家(作為整體)60年(1963∼2023),美國75年(1956∼2031),中國只有23年(2010∼2033)。
美國養老金制度建立了70多年了,並且1988年之後生育率一直穩定在2.1附近,但是社保也是危機重重;中國1996-2010年平均生育率只有1.4左右了。就是說,中國大陸是典型的未富先老,不可能建立起美國那種社保制。
2010年中國是8.4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65歲及以上老人,目前只有城市4000多萬老人享受社保,依靠全國8億勞動力來支撐目前的養老體系。但即便如此,養老金也開始出現危機。
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65歲及以上老人分別為1.78億、1.19億;而到2037年將分別超過4億、3億;到2050年分別達到4.5億、3.4億。而勞動人口卻不斷減少。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與65歲及以上老人之比將從2010年的8.4:1上升到2035年的3:1、2050年的2:1。養老金短缺將是今後各屆政府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
東方早報:你認為中國目前以哪種方式養老才是最合適的?
易富賢:「養兒防老,積穀防飢」是最樸素的真理。物質資本的報酬是遞減的,人力資本的報酬是遞增的,物質資本只有通過人力資本才能保值、增值。養兒防老,將養兒的付出與養老的收益掛鉤,生育意願高,不但能夠做到老有所養,也能享受天倫之樂,還能使得文明延續下去,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各種社會養老制度,不過是將「養兒防老」社會化而已,都是靠年輕一代人養上一代人。這種養老的大鍋飯,使得養小孩的付出與養老獲益脫鉤,生育意願低,社保難以為繼,陷入惡性循環。由於年輕人口不足,發達國家都開始出現了退休金危機。參與2012年美國總統初選的德克薩斯州長佩裡認為社保系統就是一個龐氏騙局。
但是現在經濟社會化程度非常高,經濟「土壤」發生了改變,無法恢復傳統的家庭養老,需要借鑒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探索建立新的養老方式。
「對失獨家庭的幫扶能力還將下降」
東方早報:中國失獨群體可能會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無法再生育的人,如何有效紓解?
易富賢:目前還只有上百萬失獨家庭,比例還非常低,如果政策操作得當,鼓勵個人和民間組織的參與,給這些家庭以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慰藉(心理慰籍光靠政府是難以奏效的),政府和社會是有能力讓失獨家庭安享晚年的。
但是今後卻有近千萬失獨家庭的存在,即便由於成功補生,失獨家庭數量減少一些,但是相對於目前上百萬的失獨家庭來說,仍然是數量級的差別,對社會的震撼力將是非常巨大。而其他家庭也大多隻有獨生子女,這些獨生子女照顧自己的父母都已經是自顧不暇,更是無力照顧失獨家庭。也就是說今後政府和社會對失獨家庭的幫扶能力都將下降。
東方早報:你說你預測2022年中國將有2000萬光棍,「娶上老婆將是今後成功男人的標誌」,「剩男」問題大約在什麼時期較為嚴重?為何現在還是「剩女」多?
易富賢:雖然20世紀80年代出生性別比不斷攀升。但是由於時間的滯後性,光棍危機還沒有爆發。用22-26歲這五年年齡段代表女孩初婚人群,對應男性24-28歲年齡段。2013年之前,二者比例波動在90%到110%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光棍問題;其中2008年到2013年低於100%,也就是是女多男少,有「剩女」問題。但是從2014年開始,24-28歲男性人口將快速超過22-26歲女性人口,2018年二者比例超過125%。
以22-60歲男性人口對應20-58歲女性人口,姑且定義超過的部分為「光棍」。2010年「光棍」數幾乎為零,2010年之後「光棍」數量快速攀升,2022年超過2000萬,2028年超過3000萬,到2041年將超過4000萬。
東方早報:你經常提到人口數量與國力密切相關,但也有人認為中國更急迫的是提高人口質量,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易富賢:其實數量與質量並不是對立的,少生並不一定優生。人口數量減少往往意味著質量也下降。羅馬帝國衰落的時候,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都在下降。日本生育率在1974年開始低於世代更替水平2.1,1996年之後只有1.3左右,年輕人口數量在不斷下降,與其同時,人口素質也不斷降低,社會創新能力也不斷下降。如果說錢多就叫素質高,統計表明:美國的公司老總們大多是大學生,博士生當老總的很少見。對於中國人口政策,我希望有益於中國、有益於中華民族的長久昌盛。
註:新版《大國空巢》(港版濃縮為不到20%,新增80%)將於春節後上市(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302273336341/),《東方早報》最近就《大國空巢》出版對我進行了專訪。原本是準備3個版面的,因此我準備的資料比較充分(1.5萬字)。但後面改為2個版面,進行了大量壓縮(1萬字)。但是最後發表時被編輯刪節為一個版面,只剩下5千字(很多精彩內容被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