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發展是沒有任何界限的,具有無限的空間。而學術研究則不同,必須先立題(設定),給出一個限定的範圍,否則研究工作猶如盲人騎瞎馬,毫無邏輯性。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從學術的角度去反觀文化,則好似管中窺豹,只見一斑。比如說易學文化,從學術的角度無論如何推定,都無法一窺全豹。因此,見仁見智的觀點充斥坊間。
根據權威學者的研究結果,認為我國特有的陰陽五行學說是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其依據是文字的記載,言之鑿鑿。那麼,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是否就沒有文化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山海經》又源於何處呢?
好了,就從有文字記載的方面說吧,隨著對甲骨文的研究,我們得知在殷商時代,當時國君的名字中就用上了天干。天干是否具有什麼內涵,雖然權威學者們不知道,但是我們這些專業研究人士卻心知肚明。天干本身是具有陰陽屬性與五行屬性的,剔除了這些屬性,則天干與1、2、3、4或是A、B、C、D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前,文化基本是流傳於少數人的手中。由於這少數人有智慧,有能力,因此成為了大眾的領導者,古時的典籍稱這些有文化,有能力的領導者為聖人。正是這些人,領導者先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了下來。《道德經》中講: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那意思是說:如果領導人(帶頭人)的品行不端,就會不尊重大家的生命,大家都會倒霉的。
不要以為大禹帶著大家開挖了幾條排水渠,大家就推舉他上位,甘心受他的領導。大禹是掌握了文化的,在上位之初,就公示了他掌握文化的證據,這就是《河出圖》的由來(第一次公開露面)。當然,他當時也做了一些類似於現代炒作的工作,可惜被後世當成了神話看待。後來殷商的開創者也沿襲了大禹的那一套,於是有了商朝。
在《周易。系詞》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文中的上古,是指遠古的時代;結繩而治,是指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治理(記錄文獻);聖人是指領導者;書契:書是動詞,是指書寫;契就是記錄。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就是「在遠古的時代,聖人們是用結繩記事的方式記錄文獻,並治理民眾;後世的領導者發明瞭文字,改用文字來記錄。
根據上面的文字可以得知,權威學者們的考證工作,使中國文化丟失了一大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源頭部分。那麼,如果用文字考證,再加上推理推定的方法,能否還原出易學文化的全貌呢?不妨一試。
在周朝時代以前(包括周朝),易經的發展經歷的三個重要的階段,那就是夏易《連山》,商易《歸藏》還有《周易》。並且認為《連山》與《歸藏》都失傳了。真的是這樣嗎?
眾所周知,先民在夏朝時代建立了我國的第一部曆法,就是基本沿用至今的《夏歷》。《夏歷》的第一個月從寅月開始,到醜月而終,標誌著一年的開始到結束。後天八卦宮位中,寅和醜都位於《艮宮》,《艮》是山之像。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從《艮宮》開始,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艮宮》,連山之意十分明顯。這應該就是取名《連山》的緣故。
八卦兩相疊加,產生出復卦,取名為《易》,就是《易經》。在夏商周時代,復卦的排列方式(次序)大相逕庭,文化的變遷,昭示著朝代的更迭。至於夏朝的《易》中,復卦是如何排列的,目前還不能確定,但是商朝的《易》如何排列,我們直至現在仍然在沿用。
商朝的《易》名為《歸藏》,歸是終結的意思,藏就是坤卦。意思是說:坤卦位於最後。這正是先天八卦的排列次序: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由此我們得知,商朝用的是先天卦序,而復卦的排列則採用了八宮卦法。從《乾卦》開始,從初爻開始變化,陽變陰,再加上游魂、歸魂,一宮共有八個變化。其餘按卦序,陽變陰而陰變陽。其傳承的路線是焦延壽、京房、李之才、邵雍這一系。
商朝所用的這種卦序變化,古人稱之為」消息卦「。對於修道練氣之人來說,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現在所用的六爻預測方法,也是採用這種八宮卦法。
周文王拘羑裡演周易,已經暴露了他想上位的野心。商紂王把他放歸西岐,只能說明紂王這人比較糊塗,沒有什麼雄才大略。
周文王所推演的周易,只是在復卦的卦序上下了點功夫,採用了對卦的方式,具體地講,就是陰對陽,陽對陰,《乾卦》對《坤卦》、《坎卦》對《離卦》。現在流傳的《周易》,富有哲理,與後世儒學的昌大不無關係。
現在的易學愛好者,人數眾多。在此我建議,不論你學的是哪種方法,都要對易學的源流有所瞭解,否則只能淪為江湖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