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臺高筑之夯土遺存
債臺高筑,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後,日以陵夷,至虖厄嶇河洛之間,分為二週,有逃責之臺,被竊鐵之言」。 顏師古註:「周赧王負責,無以歸之,主迫責急,乃逃於此臺,後人因以名之。」責,就是現在的債。 這債臺就在洛陽境內。有專家考證,它的具體位置就在今天的漢魏故城。
逃上債臺的是誰呢?那就是東周第25位國王——周赧王,也是最後一位國王。
周赧王姓姬,名延,為周慎靚王姬定之子。據傳即位於公元前314年,在位59年,是「兩週」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姬延在位時間雖長,但他在位時期,周王室已經衰微,影響力僅限於洛邑,也就是現在的洛陽附近。
其時,崛起於陝西的秦國勢力快速膨脹,到周赧王時,秦國開始左右出擊,南攻楚,東擊三晉(韓、趙、魏),向中原地區擴張時秦國已攻佔了韓、魏、趙三國的很多地方,下一步,就要收拾周王朝了。
姬延寢食不安,束手無策。這時,想抑制秦國發展的楚國給他出了個餿主意,請他以天子名義,號召各諸侯國協力攻秦。姬延覺得這主意不錯,馬上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軍隊是有了,可沒有武器和糧餉。姬延想了個招兒,向境內的富戶借錢,他還相當講信用,借誰的錢就給誰立下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
公元前256年,姬延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軍五千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也就是現在的龍門一帶匯合。不料,左等右等,一直等了3個月,除了楚、燕兩國派了兵來,其餘各國毫無動靜。姬延一看,聚集在伊闕的軍隊也不過幾萬人,這哪能跟強大的秦國抗衡啊,只好帶人無功而回。
他一回來不大要緊,討債的富戶們都過來了,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要求姬延兌現諾言。可憐的周赧王,哪有錢去還債啊,逼得急了,他乾脆躲到了王宮後面的一個高台上,後人稱之為「逃責臺」(即逃債臺)。
後來,姬延向秦國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後封他為周公,讓他居住在梁城。到梁城不滿一月,姬延就病死了。皇甫謐《帝王世紀》云:周赧王雖居天子之位,為諸侯所侵逼,與家人無異。貰於民,無以歸之,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因名其臺曰逃債臺。說的就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