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2-11-13 13:00:01作者:
明朝文學家蔣燾小的時候,就會對對子。一天,爺爺帶他到一座廟裡去玩兒。蔣燾從高高的台階上往下蹦,三蹦兩跳地就到了下邊,爺爺見了,笑著說:
三跳,跳下地;
蔣燾在下邊一抬頭,正好看見樹上有只小鳥,「扑棱」一聲飛上天去了。小蔣燾馬上對了一句:
一飛,飛上天。
有一年冬天,蔣燾的父親和一位客人在家裡吃瓜,蔣燾在一旁陪著。正吃著,忽然天空烏雲密佈,接著刮起了大風,不一會兒就下起了大雨,雨點兒「劈裡啪啦」地打在窗戶上。客人看著窗戶紙上的雨點印兒,心中一動,想出了一個對子,嘴裡不由得念出聲來: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是說,這會兒,冰涼的雨點打在窗戶上,東邊窗戶上有些雨點,西邊窗戶上也有些雨點。從文字上講,上聯巧就巧在「凍雨」的「凍」,是由「東」和「二點」組成;「灑窗」的「灑」,是由「西」和「三點」組成。這樣既說了當時雨打窗戶的情景,又說明瞭「凍」和「灑」兩個字是「東」、「二點」和「西」、「三點」組成的。上聯出得這麼巧,下聯就不大好對。要前半句得說個事,後半句又得眼前半句的事有關係,還得能拼成前半句的第一、第三個字。可真夠難的!
蔣燾的父親正琢磨對個什麼下聯好,小蔣燾可就說話了:
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
客人一聽,一拍大腿,豎起了大拇指,連聲說:「對得好,對得好!」蔣燾的下聯對得真是不錯。前半句「切瓜分客」,說的正是這會兒吃瓜的事兒,下半句的「橫七刀」,「豎八刀」既是指切瓜,眼前半句有直接聯繫,同時,「七」,「刀」,左右橫著合起來正是前半句第一個字:「切」;「八」、「刀」上下豎著合起來正是第三個字:「分」。
多聰明的蔣燾!可惜他只活了十七歲。不過,他可還寫出了一本厚厚的書留傳在世。
(據清·梁章鉅《巧對錄》卷四, 清·褚人獲《堅瓠五集》卷二《蔣燾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