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人在受寵的時候,往往是會神采飛揚的。有的人不僅不能克制自己,還要炫耀人前;更有甚者,往往還會跋扈起來;飛揚而跋扈,仗勢而欺人,發號又施令,橫行又無忌,簡直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古往今來,這樣的人總是俯拾皆是,而大多數最終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在我國的歷史上,卻有這樣一位受寵而不飛揚,受寵反而更加謙恭的女性,她就是東漢中期的鄧皇后。
東漢中後期的政治十分不穩定,皇權的更迭也十分頻繁。誰上臺,就寵一批,壓一批,殺一批。得寵者則不可一世,受壓者則伺機而動,被殺者則多被滅門。在這個乾坤搖動的年代,能有鄧皇后這樣頭腦清醒,寵辱不驚的人,還實在是難得。
鄧皇后的名諱為鄧綏,是太傅鄧禹的孫女。其父鄧訓,為護羌校尉;其母陰氏,是光烈皇后(即漢光武帝劉秀之皇后陰麗華)堂弟的女兒。鄧綏從小聰明乖巧,深受祖母喜愛。五歲那年,祖母為她剪髮,因祖母年高眼昏,誤傷了她的後額,她卻忍痛不說。「左右見者怪而問之,後曰:‘非不痛也,太夫人哀憐為斷發,難傷老人意,故忍之耳。’」「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父訓異之,事無大小,輒與詳議。」(見《後漢書.皇后紀第十》)鄧綏簡直就是神童,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精通詩經、論語。稍長,聽從母親教訓,白天學習女工刺繡,晚上誦讀經史典章。家人都稱她為「才子」,父親鄧訓發現她不同常人,無論大小諸事,動不動就與之詳細商議。
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鄧綏十二歲時被宮中選為備選秀女。秀女禮儀訓練結束後,鄧綏日夜哭泣,不願入宮。可相士卻告訴其家人,鄧綏吉人天相,貴不可言。家裡人都暗自高興,她叔叔說:「常言道,救活千人者,子孫有封賞。兄長作為監管者,負責修建好石臼河後,每年都要救活數千人。天道可信,家必蒙福。」早年,她的祖父,太傅鄧禹也曾感嘆道:「我雖率領百萬部眾,可從未妄殺一人,這是積德行善的事情,後世必定會出現興旺家族的人。」
永元七年(公元95年),鄧綏和備選秀女都入選進宮。此時的鄧綏,年方十五,身材修長,姿顏姝麗,膚色妙曼,左右皆驚,以為天人。永元八年冬,十六歲的鄧綏被封為貴人。
被封為貴人的鄧綏,並沒有因出身顯赫世家而自傲,也沒有因貴為新寵而飛揚,反而因受寵而更加謙恭,更加謹慎。鄧綏的言行舉止都謹守宮中規矩,不但小心翼翼地伺候皇后陰氏,而且對同輩的貴人嬪妃也十分恭敬謙卑,從不驕橫張揚。就是對待宮女奴婢,也格外尊重她們,並經常給予賞賜。鄧綏越是這樣謙恭,漢和帝劉肇就越是寵愛她,並且還經常稱讚她。有一次,鄧綏病了,劉肇就特許她的母親和兄弟進宮來照顧她,還讓他們不限時日地住在宮裡。可鄧綏謝絕了皇帝的好意,並推辭說:「宮廷是皇家禁地,是處理國家大事的地方,如果讓外戚在此久住,上會使皇帝受到偏愛貴妃的譏諷,下會使賤妾受到不知足的譭謗。上下都會受到毀損,我真的不願意造成這樣的結果啊!」劉肇說:「別人都經常以家人進宮的次數多為榮耀,而你反以為憂慮,自覺加以抑制,真是難得呵!」
宮中每次舉行宴會,諸宮嬪妃爭相打扮,人人簪珥光彩,服色鮮艷。而鄧貴人卻獨著素衣,服裝無飾,從不顯山露水,若衣裳與皇后同色,就立即換掉。如果與皇后一同進見皇帝,則從不敢同正坐並立,而且行走時也要彎下腰,以示謙卑。皇帝每次問話,她都要退後再回答,而且,要等陰皇后說完她再說。陰皇后個子矮小,有時舉止有些失當,旁邊的人都偷偷地發笑,她卻主動為皇后遮掩,好像是自己做錯了事一樣。劉肇明白鄧綏的苦惱和委屈,不禁嘆息道:「修養道德之辛勞,竟然到了這等地步。」
後來,陰皇后漸漸失寵。當皇帝召鄧貴人侍奉時,她卻以生病為藉口推辭,從不乘虛而入。當時,漢和帝己數次失去皇子,鄧綏擔憂皇帝后代不旺,就多次選進美女以供皇帝歡心。
陰皇后並不是寬宏大量的人,看到鄧貴人受到皇帝的寵愛和宮裡的讚譽,十分忌妒,竟在宮中設蠱詛相害。當和帝病重時,就私下對人說:「一旦我得志,絕不讓鄧家留一個活口。」鄧綏聞聽此言,十分傷心地說:「我如此盡心竭誠地侍奉皇后,卻得不到她的理解和庇護,我雖然沒有陪葬的義務,但也只能跟從皇上一起去死了。只有這樣,才能上報答皇上的寵愛之恩,中解除宗族被滅之禍,下不使陰氏因殘害我為‘人豕’而背上罵名。」說完,鄧綏就要服毒自盡,幸被宮女趙玉極力制止,並謊稱宮中來人說皇上病體己痊癒,鄧綏信以為真,這才沒有死成。第二天,皇帝的病果然真的好了。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后因巫蠱事發而被廢黜,鄧貴妃曾出面說情,但無效果。漢和帝劉肇要立鄧綏為皇后,她就把自己關在房中不見人,並稱自己有病。但劉肇冊立皇后的決心己定,是年冬至,皇帝下旨,立鄧綏為皇后。鄧貴妃再三推辭,然後即位。
當時,各地郡國朝貢,相爭貢獻各國珍奇之物。鄧綏即皇后位後,即下懿旨,今後一律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每年只需貢獻紙墨即可。漢和帝每每想賜官爵給鄧家人,鄧皇后卻每每制止,因此,其兄鄧騭終和帝一朝,也只不過是個虎賁中郎將。這就是得寵而不飛揚,得寵反而更謙恭的鄧皇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