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對孩子說的話是否真是你的本意,在你對孩子的成功管教過程中,也許愛孩子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重要。
當然,父母想當然地以為,當他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或是停止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是認真的。多數父母在大多數時候確實如此,他們告訴3歲的孩子永遠不要在沒有大人的帶領下穿越馬路,永遠永遠不要再玩火柴。但是,兒童輔導機構對父母行為所做的工作和觀察報告中顯示,多數父母對孩子某一兩個方面的管理效果不太令人滿意,因為他們說話不太算數。還有少數父母幾乎從來都是言不由衷。
我們可以把情況顛倒過來,得到一個更令人驚訝的結論:無論什麼樣的行為,如果父母真心希望孩子能做到,那麼他們就是可以做到的。
我認為父母言不由衷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他們不確定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這是在責任心很強的父母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另一種是父母有意識地希望孩子做出某種行為表現,但是卻被他們自己從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所嚴重干擾。
一個很普通的簡單例子。當父母說:「到點了,你該上床睡覺了,去洗澡吧。」但是孩子卻根本沒有動,父母也像沒有注意到似的。半個小時以後,父母又說:「已經過了該睡覺的時間了,去洗澡!」孩子仍然像沒有聽見一樣,而父母則似乎放棄了對他的要求。於是這樣的情況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另一個很普遍的例子是,父母對孩子說:「你看電視的時間已經夠長了。」但是並沒有監督孩子把電視關掉。
你可能認為孩子的這種不服從無關緊要,但是並非如此,它會造成孩子習慣性拖延,讓父母勞心費神不已。父母應該確保他們的要求迅速得以執行,特別是對那些常有拖延情況的孩子。
這些小例子反映出許多父母遭遇難題的原因,他們可能對於讓孩子上床睡覺這件事優柔寡斷,因為他們記得自己小時候就討厭上床睡覺,每天晚上都討價還價好長時間。他們不希望成年累月地每天晚上和自己的孩子重演這種鬥爭,他們不願意讓孩子怨恨自己,就像他們怨恨自己的父母那樣。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在為自己可能惹得孩子心生怨恨而提前感到內疚。
我要說,所有的孩子在某些時候都會怨恨父母,好父母和糟糕的父母都一樣,所以,試圖避免這件事情完全是毫無意義的。當然,孩子最恨的是父母的嚴重不公、要求苛刻和缺乏關愛,也討厭父母基於他們自己的心情,對孩子一會兒寬鬆一會兒嚴格。(成人在工作中也同樣會對一位朝令夕改的老闆感覺不安和不信任。)而且,那些遷就孩子一意孤行和不合理要求的父母,他們不可避免地遲早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制止孩子的任性妄為,所以最後還是會出現父母開始時試圖避免的那種不愉快。
反過來,孩子們怨恨最少的是那種父母,他們十分自信並始終堅持自己制定的規則,能夠迅速而愉快地否決不合理要求,孩子感覺到父母處理問題的堅定自信,他們就不會吵鬧不休,也不會讓自己的情緒發展到怨恨父母的狀態了。
小時候經常覺得自己頑皮、無能的父母,成年後就可能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大小事情做出明智決定。
怎樣限制孩子看電視的內容,讓他們看多長時間的電視,這對那些對孩子期望較高的父母來說當然是一個問題。一般情況下,他們認為所有暴力和粗俗的節目都是有害的,他們不喜歡讓孩子坐在那兒幾個小時被動地觀看娛樂節目,而不是去創造他們自己的遊戲,最好是到戶外去做遊戲。(我對他們這些擔憂有同感。)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他們的孩子渴望看電視,因為多數其他孩子都被允許觀看他們喜歡的節目,父母們不知道怎樣設定界限。當他們自信的時候就會嚴格控制孩子,而下一次不太自信的時候就感到有些欠疚,可能就會放鬆對孩子的管制。孩子會立刻覺察到父母的猶豫不決、欠疚和鬆動,這會促使他們來和父母軟磨硬泡。
優柔寡斷一個更普遍的原因是,父母有意無意中對與某一個孩子的關係感到內疚,即使他們認為應該在紀律問題上堅持嚴格要求,最終也會因為迫使孩子讓步而感到內疚。兒子有可能讓母親想到自己的一個哥哥,這個哥哥小時候經常欺負她,她為自己生哥哥的氣而感到內疚。也可能兒子會讓父親想起自己的一個讓他十分惱怒的弟弟,因為他似乎才是父母最寵愛的孩子。
一位離異的母親有時會長時間地對孩子感到內疚,因為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她就決定去工作了。(在雙親家庭裡,如果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決定必須出去工作,那她也會感覺到內心的衝突,如果這種衝突並沒有得到覺察和解決,那麼她就會覺得內疚。但是,我不認為這種情況是合理的。父親應該對孩子負有同樣的責任感,也許他至少應該考慮一下改變工作時間,這樣他就可以在妻子需要工作的時間裏照顧孩子。)
更極端的例子是父母的失控。你經常可以在大街上或是超市裡看到,當父母不斷急躁地對孩子大吼:「不許動!」,或者做出種種可怕的威脅,卻沒有絲毫跡象表明他們會有後續動作,或證明他們說話算數,不過是發泄憤怒而已。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夫妻之間的衝突或是其他煩心事所引起。這樣的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不指望也不相信孩子會聽話服從,甚至也不指望不相信他們有什麼良好願望,這樣的孩子就會用無休止的小挑釁來長期對抗父母,並在小心翼翼中逐步升級,以免帶來嚴重的懲罰。就好像拳擊手在拳擊練習中使用的方法那樣,單調地你來我往試探性擊打,但是小心翼翼地避免任何決定性的行動。
可以肯定的是,這類問題父母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吼叫聲中長大,並且學會了這種方式,因此他們認為父母就是說話不算數,沒有什麼有效的管理方法,孩子內心也不願意做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情。
父母如果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方面有相當多的困難,通常可以向家庭社會服務機構的諮詢顧問或是私人諮詢顧問尋求幫助,進行一段時間的定期諮詢。
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言不由衷」,可能會出現在孩子做了違法行為的家庭中。父母表面上希望孩子做個「好人」,但是他們自己往往有一種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強烈衝動,想去做一些非法的或是不被允許的事情,當孩子做了這樣的事情時,他們會間接地體會到那種快感。所以,他們會用某種微妙的方式設法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會對孩子採取非常嚴厲的懲罰措施。
一位父親帶著一個10歲的男孩來到兒童輔導機構,抱怨說這個孩子總是離家出走。這個男孩雖然年紀小,卻極為膽大機靈,他設法通過乞討和欺騙來支付他幾百公里有時是上千公里的旅行費用。最重要的是,當父親描述他兒子這種理應被禁止的行為時,眉飛色舞的笑臉上寫滿自豪,而這個男孩當時也在場。
一個女孩因為入店行竊而被帶到兒童輔導機構。認真詢問之後發現,當女孩第一次偷了幾支鋼筆時,母親首先問的問題是:「有沒有人看見?」她沒有想到這是在告訴女兒,只要沒有被人抓住,偷竊就不算什麼錯誤。
在美國,妨礙父母育兒自信的一個的重大因素是,我們缺乏怎樣養育孩子的共同觀念。孩子對家庭有責任嗎?當孩子抱怨老師的時候,父母應該同情他,還是應該站在老師的一邊呢?應該強調為他人服務,還是強調出人頭地獲得成功呢?懲罰是必需的還是有害的?這些問題在美國父母當中非常普遍,但是在世界上的許多其他地方並不需要做這些選擇,那些社會裏的傳統觀念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被人們普遍信任。
關於父母所說的話是否當真,這個討論所引發的問題是,父母應該做到怎樣的言行如一。少數特別認真負責的父母非常擔心他們制定的規則是否公平,還擔心自己是不是百分之百地堅持執行了這些規則。絕對的一致性並非必要,只要總的來說你是一致的即可,最重要的是,無論你在同意孩子一個額外的要求,還是否決某個藉口的時候,只要你是有把握的,那就欣然做出明確決定。
我是說要「欣然做出明確決定」,因為不只是父母優柔寡斷的態度,還有他們急躁的語氣,都會引起孩子的爭辯和怨言,那種語氣是在說:「你不斷地要這要那讓我很煩,因為這讓我左右為難,我多半是在不想讓步的時候做出了讓步。」父母那種急躁的語氣還會對孩子起到激發對抗的反作用(對成人也是如此)並讓孩子繼續固執己見,更不要說希望他做出讓步了。而父母愉快的語氣是在說:「我很願意讓你高興,但是我心裏很確定,在這件事上我做不到。」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