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起源古老,意象神聖,品性高潔;嬌美而不失純樸,貴為花中君子而肯為大眾貢獻一切,又是和諧圓滿、吉祥如意、正直堅貞、興旺發達的象徵。荷花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獨特的崇高地位。
荷花古稱「荷」,在《中國植物誌》中首選的中文名稱是「蓮」;按其用途的不同,可分為「花蓮」、「藕蓮」和「子蓮」三大類。花蓮的品種繁多,花色、花型多樣,主要供觀賞,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藕蓮和子蓮分別用來採收蓮藕和蓮子,作為食品和藥物,在我國的農副業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荷花」作為通名,在觀賞園藝中更為常用,主要指「花蓮」,也泛指「蓮」這一物種,或特指其開放的花朵。
荷花屬於蓮科、蓮屬,是被子植物中起源古老的植物之一,在距今1.35億年的北半球許多水域已有分布,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曾發現蓮屬植物的化石或花粉化石。荷花現今分布於中國(自黑龍江至臺灣、南沙群島和新疆天山)、俄羅斯、朝鮮半島、日本、尼泊爾、不丹、印度、斯里蘭卡、東南亞和大洋洲,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也有栽培。
荷花是在池塘、湖泊或水田內生長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了觀賞,有的栽培在缸盆等容器內或溫室的水池中。肥厚的根狀莖就是我國常見的藕。藕橫生地下,節間膨大,中間有多個氣腔,節縊縮。葉柄支撐葉片自泥土中向上伸出,呈盾狀著生,葉片圓形,初生葉片小而浮於水面,叫作錢葉,後來長出的葉片伸出水面,叫作立葉。花一般單生於花葶頂端,伸出水面,直徑10∼25厘米;萼片4∼5枚,綠色,早落;花瓣多枚,為紅色、粉紅或白色;花芳香。雄蕊多數,花絲細長,包圍著位於中央的倒圓錐狀花托。花托上表面有多個孔穴,每個孔穴內著生一個心皮。花謝以後,心皮發育成蓮子,整個花托長成蓮蓬。開花期在6∼9月,結果期為8∼10月。花蕾形狀、花色、瓣類因品種而異。花蕾有長桃形、桃形、圓桃形。花有少瓣類、半重瓣類、重瓣類。花色除了常見的紅色、粉紅至白色的多種色調之外,還有白瓣紅尖的爪紅,以及黃、白、綠、紫紅斑彙集的斑蓮。瓣形有近圓形、菱狀匙形、寬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狹長圓形、倒卵狀匙形、倒卵狀披針形、倒卵形。
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的河南仰韶文化遺址,曾經發現室內台面上有炭化的糧食和蓮子,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上古先民,已經認識了荷花這種植物並將它作為食物。《周書》中記載:「藪澤已竭,即蓮掘藕」,則是3000多年前西周時代採收蓮藕的生動寫照。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鄭風·山有扶蘇》有「隰有荷華」的句子,《陳風·澤陂》則描繪了水邊蒲草與荷花錯落有緻的美景:「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荷花和我們祖先的生活、審美情趣和心靈已經密不可分了。出土的春秋時代青銅蓮鶴方壺和戰國時代繪有荷花的彩陶盤,更是中國荷文化源遠流長的明證。
據漢代初年我國最早的字典《爾雅》記載,「荷」又叫「芙蕖」或「芙蓉」,它的各個部位也有專門的名稱:葉柄和花梗叫作「茄」,葉片叫作「蕸」,初生較細的根狀莖(藕帶或藕鞭)叫作「蔤」,花叫作「菡萏」,花托(蓮蓬)叫作「蓮」,膨大的根狀莖叫作「藕」,堅果(蓮子)叫作「菂」,蓮子中的胚芽(蓮心)叫作「薏」,後來人們又以「蓮」、「蓮花」、「藕」泛指荷花整體,各種俗名和雅稱更是不勝枚舉:藕花、水芙蓉、草芙蓉、水華、水芝、靈草、玉芝……。
佛教崇尚蓮花,佛陀、菩薩或站或坐在蓮花座之上,有的手持蓮花,昭示聖潔。佛寺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均突出蓮花圖案造型,寺廟中多有蓮池,供物中常用蓮花,這些已經成為中國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在道教中,蓮花是八仙之一何仙姑的象徵,為八寶之一。佛教和道教還有護法神哪吒,傳說他死後魂魄借蓮花為身體重生,有三頭六臂,法力無邊。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以後,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福建泉州清源山伊斯蘭教聖墓的墓石上就有蓮花瓣圖案。陝西回族清真寺內也以荷花圖案作為裝飾。
唐代有波斯傳教士在陝西樹立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當時叫景教)傳入中國的歷程。碑身正面上端刻有十字架,同時還有蓮花雲紋和蓮座。福建泉州發現的宋元石刻,也將十字架和蓮花一起展現,可見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交融。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言簡意深的名篇《愛蓮說》讚賞蓮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對儒家理想的道德人格做了生動的比喻,人們至今仍用來歌頌坦蕩正直、不同流合污、堅持高尚情操的品質。
詩詞曲賦中,荷花是歌詠最多的花卉之一。屈原《離騷》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句,何等飄逸脫俗!漢樂府民歌《江南曲》說「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多麼富有生活情趣!唐朝李白詩曰「若耶溪旁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杜甫詩曰「棹拂荷珠碎卻圓」,「點溪荷葉疊青錢」,白居易詩曰:「暖蹋泥中藕」,「霜潔白蓮香」,各有其獨特的視角或體驗;宋朝楊萬里詩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更給人以清新的愉悅,引發愛憐新秀的遐想。宋詞有李清照的「興盡欲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元曲有元好問的「驟雨過,似瓊珠亂撒,打遍新荷」,描繪荷花之美,由此可見一斑。清末革命女俠秋瑾以荷自勉:「濁流縱處身原潔,合把前生擬水芝」。我們還知道,文學大師朱自清寫過美文名篇《荷塘月色》;國畫大家齊白石、李苦禪、張大千畫荷花風姿萬種,精湛絕倫;當代臺灣著名女作家席慕容筆下以荷花為「似曾相識的友人」,「一見傾心」,並親自種起了荷花。中國人的荷花情結從古至今、從大陸到臺灣,真是絲連不斷。
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荷花代表幸福。因為「蓮」與「連」諧音,所以民間常可見到蓮花與童子、魚(諧音「余」)的圖案出現在年畫、刺繡等美術、工藝作品中,表達人們對「連年有餘」、豐衣足食的祈願。荷花、荷葉、蓮蓬和藕則寓意「因荷得藕」(又作「因何得耦」),「耦」是並排耦合的意思,表示對新婚的祝賀。並蒂蓮花生於一藕,因藕中有孔道相通,所以表示「並蒂同心」、夫妻恩愛。傳說中的和合二仙,一位手持荷花(和),一位手捧圓盒(合),也是祝福婚姻和美的意思。一枝荷花,表示「一品清廉」(「青蓮」的諧音),比喻為官清廉;荷花、海棠和飛燕圖案則寓意「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荷花體現中國人的精神魂魄,象徵繁榮昌盛,是中國的祥瑞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