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先修省自身。在位六十年的康熙之所以能夠創下一個太平盛世,與他平日所奉行的理念與恪守的道德原則是分不開的。《庭訓格言》由雍正帝追述、整理而成,是一部對諸皇子教誨的家訓。康熙在《庭訓格言》中總結了他一生智慧與德行的精華,康熙創立千秋功業,並不僅是依靠謀略與雄心,更重要的是德行善念與寬忍的胸襟。
康熙戒妒嫉心
訓曰:凡人持身處世,惟當以恕存心。見人有得意事,便當生歡喜心。見人有失意事,便當生憐憫心。此皆自己實受用處。若夫忌人之成,樂人之敗,何與人事?徒自壞心術耳。古語云:「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解:大凡人持身處世,應當心存寬恕。見到人有開心的事,便應當心生歡喜。見到人有失意的事,便應當心生憐憫。這都是自己實在受用的地方。如果妒忌別人的成功,見到別人失敗就幸災樂禍,如何與他人相處?又有什麼益處呢?只是自己心術不正而已。古語說:「見到人得到,如同自己得到。見到人失去,如同自己失去。」如果心裏存著這樣的想法,上天一定會護佑這樣的人。
訓曰:世上人心不一。有一種人,不記人之善,專記人之惡。視人有醜事惡事,轉以為快樂,如自得奇物者。然此等幸災樂禍之人,不知其心之何以生而怪異如是也。汝等當此為戒。
解:世上的人心都不一樣。有一種人,不記人的好處,專盯著別人的壞處。如果人家有醜事惡事,就變得很開心快樂,像是自己得到了珍奇的物品。然而這樣的幸災樂禍之人,不知道他的心怎麼生得這樣的怪異。你們應當以此為戒啊。
康熙戒安逸
《清史稿·聖祖本紀》評價康熙說:「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康熙一生勤政,以下是他的庭訓格言中關於勞逸的見解:
訓曰: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是觀之,聖人以勞為福,以逸為禍也。
解:世上的人都喜歡安逸而厭惡勞作,我卻認為人只有時時勞作才會知道什麼是安逸。如果一直處於安逸,那麼不僅不會知道什麼是安逸,而且遇到辛勞也就不能承受了。所以《易經》說:「天體運行強健,君子也應該自強不息。」這樣看來,聖人把勞苦當作福,卻把安逸當作禍。
訓曰:嘗謂四肢之安佚也,性也。天下寧有不好逸樂者,但逸樂過節則不可。故君子者勤修不敢惰,制欲不敢縱,節樂不敢極,惜福不敢侈,守分不敢僭,是以身安而澤長也。《書》曰:「君子所其無逸。」《詩》曰:「好樂無荒,良士瞿瞿。」至哉,斯言乎!
解:曾經說追求身體的安逸是人的本性。天下哪有不喜歡安逸歡樂的人,但安逸歡樂過度了則不可以。所以君子勤懇的修行而不敢懶惰,抑制慾望而不敢放縱,節制玩樂而不敢過極,珍惜福份而不敢奢侈,安守本分而不敢僭越,這樣才會自身平安而福澤長久。《尚書》說:「君子不追求安逸。」《詩經》說:「喜好逸樂但不荒廢,賢良之士勤勤懇懇。」這話說的是最好的。
康熙在庭訓格言中還說:「己逸而必念人之勞,己安而必思人之苦。」意思是自己在安逸的時候,一定要想到他人的勞苦,為他人著想。
康熙戒惡念
訓曰:人惟一心,起為念慮。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若一念不正,頃刻而知之,即從而正之,自不至離道之遠。《書》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一念之微,靜以存之,動則察之,必使俯仰無愧,方是實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於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解:人只有一顆心,心一想就產生了一個念頭。思想念頭的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如果產生的一念是不正的,馬上就知道了,隨之立即糾正它,自然不會離正道有多遠。《尚書》上說:即使是聖賢,心生妄念,也會行為狂亂;即使是狂人,克制慾念,也可以成為聖賢。一個微小的念頭,靜的時候保存它,動的時候則要觀察它,一定要使自己俯仰無愧於天地,這才是實在的工夫。因此,古人約束自己的心,在念頭剛剛產生,感情還沒有波動的時候加以提防,所以花費力氣很小卻收到很大的功效。
訓曰:凡人處世,惟當常尋歡喜。歡喜處自有一番吉祥景象。蓋喜則動善念,怒則動惡念。是故古語云:「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此誠至理也夫!
解:作為人活在世上,應當經常追尋內心的喜悅。心生喜悅時自然有一番吉祥的景象。因為人在高興的時候就會動善念,人在憤怒的時候就會動惡念。因此古語說:「人產生一個善念,善行雖然還沒有做,而吉祥的神已經跟隨他了;人產生一個惡念,惡行雖然還沒有做,而凶神就已經跟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