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主張,環境惡劣的銀河系中心也有可能形成行星。此為一由雲氣構成的原始行星盤(紅色)被黑洞的引力撕裂的概念圖。(圖片來源:CfA)
乍看之下,銀河系的中心是個荒涼之地,沒有行星會在這裡形成。這裡的行星就好像高峰時段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一樣互相傾軋,超新星爆炸的巨大輻射充滿了附近區域,爆炸後形成的巨大黑洞甚至使周圍的空間扭曲變形。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銀河系中心或許還是可能形成行星。
據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網站報導,該中心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心觀察到一些飛散的氦、氫雲氣,他們認為這些雲氣就是某原始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的殘骸。
這團引人注目的雲氣,是研究團隊去年使用位於智利的超大天文望遠鏡觀察到的。他們原本推測,這團雲氣也許是因為兩個行星的互相碰撞,形成了氣體流,類似沙丘的形成原理。
此篇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莫瑞-克雷(Ruth Murray-Clay)和另一名作者洛布(Avi Loeb)卻提出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剛誕生的行星,周圍會圍繞著已累積百萬年的氣體盤,但如果這個行星被丟入黑洞之內,那麼不用幾年時間,該氣體盤就會被撕裂扯碎。
莫瑞-克雷說:「這顆行星很不幸地被丟入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中,或許它仍有生存的機會,但它的原始行星盤就沒這麼幸運了。」
研究團隊還發現跟這團雲氣類似的現象——那就是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十分之一光年處,環繞著一圈恆星,而從這圈恆星裡頭,天文學家們又偵測到幾十個年輕明亮的O型恆星;這些恆星就像是太陽一樣的存在,只是亮度比太陽要低。而這些恆星在相互作用下,有的星體會被拋入恆星圈內。
通常在銀河系中心的這些恆星,其周遭雲氣會不斷地被剝離、撕裂,直到剩下核心星體。這些雲氣會被黑洞吞噬,並且在黑洞中經由摩擦產生高溫,最後以X射線的形式放射出來。但是留在恆星圈上的恆星,就有機會繼續運行,它們周遭的雲氣有可能形成行星,儘管環境相當惡劣。
艾維說,黑洞周圍還能形成行星的這個想法很有趣。「如果我們的文明是建立在這樣的行星上,那麼我們可以更好地驗證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而且黑洞將能幫我們清除很多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