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編者注】 蘇小妹的故事幾乎人人皆知。然而,還有一個徐州蘇小妹的故事就不是很多人知道的了。話說宋神宗熙寧十年秋,蘇東坡知徐到任不久,黃河由澶淵決口,當時山洪暴漲,大雨如注,水勢洶湧,徐州城下深達二丈八尺,眼看洪水將要漫進城來,情形萬分緊急。 其時,蘇太守有一女名小妹,年方十三,性情俠義,面對滔滔漫上城來的洪水,小妹臨危不亂,早已抱定以身殉水的志願,誓為父親解憂煩,拯救蒼生於滅頂。原來,古代傳說除非有美貌少女甘願投河,祭祀水神,大水方可退去。於是蘇小妹義無反顧,梳妝髮髻,紅衣紅鞋,焚香禱告,向父親和父老鄉親磕首跪拜,高呼:「吾捨身,水請退。」遂縱身躍入驚濤駭浪之中。只見波濤翻滾,風狂雨疾,蘇小妹紅妝紅裳時隱時現,旋即便與呼嘯的洪水一瀉而下,頃刻沒了蹤影。此時,水勢驟弱,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洪水退去的徐州城壯觀異常。後來,徐州百姓感念這位重大義、輕生死的俠烈少女,便稱此段黃河為顯紅,並將黃樓改為黃樓廟,塑蘇東坡蘇小妹父女並祀。這段故事裡我們看到,蘇小妹成了東坡之女。那麼,歷史上真有蘇小妹其人嗎?如果有的話,她到底是蘇東坡的妹妹呢,還是女兒呢?
流經徐州市區的古泗水和古汴水組成黃河故道是隋唐大運河的主要漕運河道。但從咸豐五年黃河改道以後,因斷了水源而成了一條沙河荒灘,徐州也因此而蕭條了一百多年,直到上世紀初津浦鐵路通車後才逐漸恢復元氣。
古泗水又稱泗河,發源於魯南蒙山南麓,因源頭四源併發故名泗水,它自蒙山南麓西行流經曲阜、兗州後折向東南經沛縣、徐州、下邳、宿遷至淮陰縣碼頭鎮泗口匯入淮河入海,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我國唯一由北向南流向的內河。沿途有汴、沂、沭、濉水等支流流入,全程1000多華里。古泗水在徐州城東北現壩子街附近與本為隋唐運河通濟渠開封至徐州段的古汴河相交,故韓愈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詩句流傳。古汴水和古泗水在徐州城東北角匯為一水之後,本為南北走向的河道忽然轉向東南,河水陡漲,河道又被徐州以南的駱駝山、奎山、呂梁山夾峙,無數巨石屹立河中,故在州城附近五十多里的河道上形成著名的「徐州三洪」,即徐州洪,秦梁洪,呂梁洪三處激流險灘。徐州洪位於現在徐州市區故黃河和平橋至顯紅島一帶,長約百步,蘇軾知徐州時與弟蘇轍分別有詠歌百步洪的多首詩詞傳世,故後人多以百步洪名之,徐州洪反而無人提起了。古泗水在元朝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西安、洛陽、汴京古都通往江浙的黃金水道。
金元以後黃河奪汴、泗河道經淮河入海成為黃河水道有600餘年流經徐州。但由於徐州三洪「驚濤駭浪,迅疾而下,凡數里始靜,舟行至此,少不戒,即破壞覆溺,」成為漕運河道上的主要交通障礙。蘇軾在其《百步洪》詩中的描寫較為傳神逼真:「長洪抖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元代以後定都北京,南北漕運更加重要,自元代至明清都為主要漕運河道,明代最盛時年經此轉運至京的皇糧就達400萬石,僅通過的運糧官船就達12000多艘,再加上過往商船,達30000餘艘之多。因南北大運河徐州至淮陰段就是黃河水道,糧船在徐州「三洪」經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慘禍,故明代時朝廷在徐州設立了工部分司,專門負責監督漕運,治理河道,經過近百年的治理清除,至嘉慶年時「三洪」險情才基本排除。
由於整治後的河道變寬,河水變緩,漕運是暢通啦,但黃河從上游帶來的泥沙也在徐州百步洪段轉彎處加速沉降,河道很快就變成懸河,自此以後徐州無歲不災,黃河多次在徐州境內決溢,黃河竟有四次倒灌州城,決口都是在現在的和平橋百步洪附近.因古徐州的府庫糧倉都在東關,故每次水災州城損失巨大。天啟四年的一場大水,州城之上的淤泥達三米以上,五年後州城才得以在乾涸的河泥上重建。因此我們說現在的百步洪廣場和故黃河岸上的黃樓就是徐州人民抗洪治水精神的豐碑和歷史的見證。
咸豐五年(1855)黃河自蘭考銅瓦廂北涉奪大清河入海,自蘭考以下古古汴水河道因為斷了水源成為黃河故道,因黃河故道高於地面十幾米不等,故徐州以北的泗水無法流入故道,滯於微山縣低窪之處逐漸形成微山四湖,徐州以南的沂水,沭水、濉水也滯為駱馬湖。現在的黃河故道已無源頭,經過多年改造治理沿線河灘大多建成林場果園和漁塘,在水利方面主要承擔夏季汛期河灘上洪水的排泄功能。
徐州故黃河風光帶百步洪廣場南面的顯紅島,原為古泗水中由泥沙沉積而成的一片荒涼沙洲。北宋蘇軾知徐州時名為中洲,民間傳說熙寧十年黃河決口奪泗入淮,蘇軾在徐州帶領軍民抗洪時,蘇小妹為救滿城百姓而獻身河神,徐州百姓在沙洲上撈得蘇姑紅袍,這片沙洲,也因其留住了蘇小妹的一襲紅袍而被歷代整修,現在已建設成了徐州的一個遊覽勝地——顯紅島。而據蘇軾研究學者考證,蘇軾一生即無女兒也無妹妹。可是世代徐州百姓卻「言之鑿鑿,信不謬也」,執著的認為蘇小妹確有其人,而且是蘇軾抗洪時獻身黃河拯救百姓的女神,並且為獻身黃河的蘇姑娘「筑塚建廟、世代祭祀」,「蘇小妹三難新郎」的故事也流傳至今,成為困擾蘇軾研究學者的千年迷案。
蘇軾研究學者、著名作家東方龍吟先生在創作的蘇軾學術傳記小說《萬古風流蘇東坡》時,對於這些徐州百姓耳熟能祥且又世代流傳的文化資源,不僅沒有舍棄,而是進行了新的詮釋和利用。在龍吟先生筆下,徐州百姓「言之鑿鑿」的蘇姑娘就是蘇老泉先生在汴京任禮書修編時收為義女的史文美,她本是老泉先生眉州同鄉史沆的遺孤。史沆遺孀後來改嫁給高郵縣令徐仲謀並遷到高郵後,史文美也隨繼父而改姓徐,仍與蘇軾兄妹相稱。他把人物原形史文美的經歷與傳說中的蘇姑娘黃河「顯紅」的故事巧妙地聯繫在一起,並將蘇小妹「三難新郎」、蘇軾為蘇小妹和秦觀主婚的故事發生地定位在徐州快哉亭中,讓人即覺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受到蘇軾研究學者和文史愛好者的拍案叫絕和由衷認同。
按龍吟先生的說法,於汴京分別十二年後小文美與鬍子哥哥再次在徐州相見時,小文美己長成十九歲的才女,但因其母病故,繼父欲強逼文美嫁給當地一位富家公子,而文美此時正在暗戀高郵才子秦少游,在打聽到鬍子哥哥任知徐州知州後,急忙從高郵來到徐州投親避婚。沒想到來到徐州就遇洪水,因此只好每日與兄嫂一起到城牆上參加抗洪,並每日給哥哥送飯。後來因為聽到百姓議論河神託夢要娶紅衣女郎才能退去洪水的傳說,就產生了既解哥哥憂愁,又能救州城百姓的念頭。
十月十日,徐文美帶七歲的侄兒蘇迨和五歲的過兒為哥哥到城牆上送飯時,向哥哥說出要嫁給河神拯救徐州百姓的打算,說完就欲跳入洪水之中,但被蘇軾父子死死拉回,而搭在手臂上的送飯藍子和搭在藍子上的紅衣夾袍卻掉入黃水之中,巡邏的士兵看到紅衣漂浮而下,以為有人落水,遂向下游大聲喊到「有人落水,快快救人」,馬上就有很多民工跳入河中,而這時蘇迨兄弟看到眾人下水,就在城牆上邊跑邊喊「那是姑姑的!那是姑姑的!」在抗洪工地上的百姓聽到兩位公子的喊聲也跟著大喊「蘇姑娘落水了」,「蘇姑娘落水了」,紛紛跳入水中追趕那時隱時現的紅衣而去,一直追到河中沙洲才撈到那件被銳石掛住的紅袍。說來也巧,三日之後黃河竟然果真歸入故道,圍城的黃水也迅速退去。
這次洪災淹沒了三十多個州縣、四十萬頃良田,唯有徐州城得以保全。徐州的百姓在歡呼抗洪勝利的同時,也有一個傳說不脛而走,滿城和下游的百姓都在訴說著因為蘇姑娘投河才感動河神,止息了這場發了瘋的洪水。特別是那些親自參與打撈蘇姑娘或親眼看到撈得蘇姑娘紅衣的百姓和士兵,更是說的繪聲繪色、言之鑿鑿。在傳說中有人說蘇姑娘是知州的妹妹,也有人說是知州的女兒,一傳十,十傳百,竟然代代相傳。蘇軾赴湖州任後,徐州府竟在衙門後面修筑了「蘇姑墓」,還修建了「蘇姑廟」,每年農曆十月十日還在蘇姑廟舉辦「蘇姑廟會」,紀念這位為保徐州百姓獻身黃河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