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領導人沒有理念,這些政府權力就像癌細胞一樣。你會沒有辦法抑制它,你沒有與之對抗的力量,沒有健康的細胞不斷吃掉它,它就不斷擴散。
中國企業家網近日報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維迎在接受搜狐財經專訪時圍繞「理念改變中國」發表了對改革的看法。張維迎指出,政府主導經濟情況下形成的機制,現在正成為阻礙改革的力量,而政府權力就像癌細胞,不加抑制即自動擴散。張維迎認為,政府大量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進民退的現狀。
以下為張維迎觀點摘要:
關於阻礙改革的力量
以前的改革是理念戰勝利益,現在是利益戰勝理念。現在阻礙改革的「利益」,是政府主導經濟情況下形成的機制。首先政府官員,改革本身就是權利不斷從政府手裡交給老百姓的過程。最初我們的定價權、買賣權都在政府手裡,這時候把這些權利交還回來,對政府官員來講一定是一個損失,至少它認為是一個損失的。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一個有很強理念的領導去推動的話,改革就很難進行。
政府官僚系統有一種自然膨脹、自然擴大權力的衝動。如果我管的很少,理我的人就很少。我可能不在乎別人是否給我送紅包,是否賄賂我,但我很在乎別人是不是尊重我。你權力越大,你走到哪裡越牛氣。為什麼中央政府一個處級幹部下去,就是前呼後擁,警車開道?因為他手裡有權。同樣中央部門,有些權力小的部門,下去的待遇就完全不一樣。所以他們有一種擴大自己權力的本能。一旦領導人沒有理念,這些政府權力就像癌細胞一樣,你會沒有辦法抑制它,你沒有那與之對 抗的力量,沒有健康的細胞不斷的吃掉它,它就不斷地擴散。
關於國進民退
國進民退表現在,比如說投資,本來政府投資越來越少了,國有企業投資越來越少了,但是在這幾年在金融危機之後,大量的投資變成政府投資,大量貸款都是流向國有企業。你看看統計就知道,這兩三年政府預算的投資增大了。
你再看各地的各種政策,越來越傾向於國有企業,甚至廣東、浙江這些地方,傳統上是非國有企業比較強大的地方,現在也在爭先恐後怎麼討好央企,怎麼吸 引這些央企去投資。具體比如煤炭,本來煤炭是一個以非國有企業為主體的一個產業,但是現在又變成了完全由國有主導了。還有其他的一些行業,比如說航空、石油、鋼鐵,原來有些民營企業進去,現在都被趕出去了。
你看整體的社會裡面,國有企業好像變得越來越神氣,九十年代可不是這樣的。九十年代國有企業都是爛賬、壞賬很多的,人們擔心這些爛帳導致整個金融崩潰,所以才有後來的改制、處理壞賬。這幾年是完全不一樣了,像一個組織一樣,有時候這個人是一把手,但是你發現另外一個人天天在那裡說話,比他還管用。你看看我們的非國有部門創造的GDP是60%多,但是整體的話語權在國有企業的手裡面,它說出來的好像就是正當的,就好像是代表國家利益的。國有企業老以 國家利益代表這樣的姿態出現。
關於官員逐利
利益總是一個現實的約束。你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不是問題,每個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遊戲規則好,你就必須對社會有貢獻,這個沒有錯的。麻煩在於,政府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經常不是給社會做貢獻。為什麼?它沒有競爭的約束,它的收費是強制的。政府與企業最基本的一個差別是,他們的收入來自稅收,企業的收入來自價格。價格是自願的支付,這瓶礦泉水賣兩塊錢,人家一定認為值兩塊錢以上,他才會買。但政府收你兩塊錢稅的時候,能給你提供的服務值幾塊錢,你不知道啊,有可能是三毛,甚至有可能是負的,但它照樣能拿到這兩塊錢。因為他們沒有競爭約束,這種權力才變得危險。
當政府官員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可能給社會帶來負的價值,這和市場競爭當中個人追求利益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個意義上,我說你必須有一個很強的理念。當然,你可以說理念也是一種利益,更長遠的利益,他想名垂千古。但也不完全是這樣,有的人就是有一種信念,他對社會有基本的是非感、基本的正義觀,滿足這種信念,他覺得心裏就舒服了。昧良心的事有些人感到不舒服,有些人卻是心安理得,覺得我只要拿到財富就可以了。有些人不願意幹壞事,也是有一個很強的 理念在裡面。
利益和理念是混在一塊的,有時候理念會顯得比較弱,就是因為利益真的很實在,與理念產生很大的對抗。你有很強的理念,你自己完全說服自己,完全相信它,這個時候你也不一定堅持,因為可能看到一些比較現實的利益誘惑你。為什麼有的人說「出賣靈魂」?靈魂怎麼出賣?就是為了現實的利益出賣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