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是這一天,必然是這一天?任何的所謂偶然,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它背後的必然而已。
玄武門事變的故事很長,是是非非後人論說不已。有一件事至關重要,卻往往容易被今人忽略,那就是: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是這一天,必然是這一天?這跟太白金星有關。
公元618年(隋大業十四年),李淵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唐,定年號為武德,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哥哥被立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為齊王。當時正是各派軍事勢力分裂與混戰的高峰期。二十來歲的李世民前後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完成了艱鉅的統一任務,軍功無人能與其匹敵。一是平定薛舉父子,二是擊潰劉武周,三是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也正因為有了如此的赫赫戰功和崇高的聲威,才導致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與謀害,才有了兄弟相殘的玄武門之變。
雖然唐太宗的地位是通過政變取得,但是客觀地講,他跟歷史上其他人殘酷的奪宮之變是完全不同的。縱觀他得天下前前後後的為人處事,我們可以看到他胸懷天下和黎民,智謀雙全而又光明磊落,憑藉種種美德而被屬下和他人敬重,縱是李建成想方設法要收買李世民的手下,也沒成功,反而把他的種種告訴李世民。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事變,完全是被逼上樑山,用今天的話講就是正當防衛。
因為李世民聲譽日隆,蓋住了太子的聲威,建成擔心他奪了他的權位,因此一次次設計謀害,李世民顧念手足之情而一再容忍,指望李淵能主持公道,但是李淵也是睜隻眼閉隻眼,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雖然道義在李世民一邊,他也不想對另一位愛子大動干戈,尤其是他的兩位妃子站在李建成一邊,李淵護著李建成的成分很大。因此,李建成他們更加肆無忌憚,最直接的一次是請李世民吃飯,在酒中下毒。雖然李世民手下告誡他防範,他還是不相信大哥和小弟真能下此毒手,所以真心前往,照常喝酒,結果中毒差一點死去。李淵知道後也沒有太責罰建成。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怎能看不出建成的目的?才高遭人妒這也是經常有的。所以他為了自保也安排了最後萬不得已的應變措施,對李建成的舉動一清二楚。其中關鍵之處,就是被李建成視為親信、把守玄武門的將領投靠了李世民。這成為後來玄武門政變的一個必備條件。這不能用簡單的「收買」二字來看待。從表面上看,東宮勢力雄厚,兵力幾萬,又得到李淵的支持,將來做皇帝沒什麼疑問。而秦王府兵力不足1千,想奪取權力勝算微乎其微。所以李建成的手下投靠秦王府,在關鍵時刻不惜犧牲助其一臂之力,這絕不是單純利益就能打動的,沒有對李世民人格的欽敬是做不到的。儘管李世民手下屢屢勸諫他趕緊動手,因為李建成正在一步步想辦法瓦解了秦府的勢力,繼續下去就只能任其宰割了,但是李世民還是遲疑不決,希望能有一線轉機。然而,上天不給他兩全的的機會,劫數如期而至,點燃了政變的導火索。
武德九年六月一日,太白金星於白天劃過長空,據《舊唐書 天文志》的說法,金星白晝劃過長空是預兆著會發生政權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於白天劃過長空,太史令傅奕向李淵呈送密奏,稱「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發達,歷朝都重視觀星相,以解天意。星相的變化有明確的兆旨,天人的對應關係往往準確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太史令對此當然不會掉以輕心。李淵這時也不能再留下這個後患,但是也不忍心自己動手。於是他將「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的密奏轉交給李世民,當然不是祝賀他,而是暗示要他自殺來澄清奪權的嫌疑。
李世民馬上回覆一份密奏,控告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淫亂後宮,並欲冤殺他,奏章中有一句:「臣于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李淵看後愕然,回覆李世民說,他將於明日在宮中召見兩兄弟和眾大臣,一起來對質明白。
這件事馬上被李建成由張婕妤處得知。李建成決定和李元吉一起入宮拆穿李世民的「謊言」。
對質有無,李世民都得死,他十分清楚這一點。所以,對質不過是給了李世民一個延緩生命的機會。這次他必須採取行動,徹底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但是無論成敗,他都可能揹負道德上的惡名,尤其是失敗,更會丟了性命,全家覆亡,一切罪過和難聽的名頭都將派到他頭上,那時身敗名裂,李世民留在歷史上的將是一個野心家可恥地覆滅的記錄。根據《資治通鑒》記載:世民猶未決,眾曰:「大王以舜為何如人?」曰:「聖人也。」眾曰:「使舜浚井不出,則為井中之泥;塗廩不下,則為廩上之灰,安能澤被天下,法施後世乎!是以小杖則受,大杖則走,蓋所存者大故也。」
在那個生死存亡取決於一念之差的時候,李世民再也不能顧及道德上的清名。於是策劃了玄武門事變,第二天在玄武門伏兵,他的哥哥弟弟被殺死,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順利當上了皇帝。
正像前文所說「玄武門事變」的成功機率很低,連李靖和徐世勣這樣智勇過人的人都覺得他沒有勝算而拒絕相助。而李世民再一次顯示出他在戰場上多次呈現的獨一無二的膽略和氣魄,這也正是李建成預料不到的,所以最終成就了天意。真應了那個預兆「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李世民當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見太史令傅奕,問傅奕密奏的事,傅正言說道:「我身為太史令,向皇上預報國家大事是我的職責,有情不報,反是我失職。既然秦王你已經取了天下,要殺要剮就隨你便了。」李世民一向愛惜人才而心懷寬仁,這位太史令同魏徵一樣被繼續留任。
歷史像戲劇一樣,看似偶然而又是必然的事無處不在。任何的所謂偶然,都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它背後的必然而已。歷史是天道與人命相合而成的,在相應的時期,出現相應的人,讓他譜寫屬於他歷史的那一段。即使他想避免不願意發生的事,也難以改變上天導演好的那部戲。
上天降下了李世民這樣世所罕見的才幹人品,將賜予其主掌天下,而李建成也沒有那樣的道德胸襟能放下名利之心而順應天意,他的人心和私慾必然促使他首先衝破道德的界限謀害手足,而李世民的反擊也是必然。所以,李建成兄弟因妒嫉害人而最終被殺並累及兒子被殺,這也就成了必然。因此,在道德上指責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事變,沒什麼價值。
附錄:「玄武門事變」經過
李建成得到張婕妤密報,而與李元吉商量第二天如何進宮拆穿李世民「謊言」時,李世民已率領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及李孟嘗等人,於六月四日凌晨埋伏於玄武門內,同時命高士廉釋放獄中囚犯,分發武器,來增強秦王府的兵力。
到六月四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入玄武門,走到臨湖殿,發現殿邊有馬影閃動,心知不妥,撥轉馬頭,回奔東宮。李世民從後面呼叫二人停下,李元吉回頭張弓連射三箭,但心慌意亂之下三次都沒能將弓接滿,以致三箭未射到李世民馬前已經力衰而落。
李世民卻勒停坐騎,穩穩噹噹地對準李建成一箭射出,當場將之射殺。那邊李元吉也被尉遲敬德射傷落馬,但並不致命。李世民的坐騎卻為流箭所傷,失去控制衝入林中,致使李世民被樹枝勾住腰帶而附墜馬。李元吉追過去奪他的弓欲將之絞殺。尉遲敬德及時趕到將他趕跑,最後也將之射殺。
玄武門的事情很快傳到東宮、齊王府,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人率精兵來救。秦王府將領張公瑾神力驚人,獨力將宮門關上。宮門才關上,東宮兵將的馬匹已撞到門上。
當時駐紮在玄武門的兵將大多持觀望態度,兩不相助。而其中有敬君弘挺身助李世民一方作戰,他的親隨勸他觀望一下,至少等兵力集結起來後再戰。但他不聽,和同是玄武門守將的呂世衡一同出戰,結果戰死。
東宮、齊王府等兵將攻打玄武門不成功,又另生一計。薛萬徹率兵轉而攻擊秦王府。此時秦王府兵力大部分集中在玄武門,府中只剩幾個文官留守,所以眾人大懼,眼看一時三刻間就會被攻破。
在這千鈞一髮中,尉遲敬德想出妙計,將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割下來,送到秦王府示眾。東宮、齊王府等人見首腦已死,登時軍心渙散,頓作鳥獸散。薛萬徹見無法約束手下,率騎兵數十人逃離長安,躲進終南山中。李世民派尉遲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長矛直入宮中面見李淵。李淵大驚失色,問:「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尉遲敬德答:「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李淵對旁邊的大臣說:「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蕭、陳叔達等回應:「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姦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無復事矣。」
李淵到此地步,也只得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於是依言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