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城市下水道(組圖)

發表:2012-07-23 19: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對國外遊客來說,巴黎似乎意味著繁華、浪漫、燈紅酒綠一般的快樂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許都不知道,就在繁燈初放的夜市中,僅僅隔著一層薄薄的柏油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卻是另外一番樣子。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統,就想埃及的金字塔一樣,是一個絕世的偉大工程,這裡沒有黑水橫流的垃圾,也沒有臭氣熏天的各種腐爛物體。事實上自從雨果在《悲慘世界》中介紹冉阿讓揹負自己的未來女婿穿過了一段危險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後,巴黎的下水道系統又經過了無數次的改進,現在,巴黎人甚至將其開發成了一個下水道博物館,向世人介紹他們的成就。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下水道博物館Tips:交通:坐地鐵9號線或RER C線, Pont de l’Alma 站下車;開放時間:5月1日到9月30日 11:00 – 17:00;10月1日到4月30日 11:00 – 16:00;每週四、週五,以及一月的第2-4週休息

據報導,巴黎經常下雨,從未發現下雨積水導致的交通堵塞。巴黎的下水道均處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總長2347公里,規模遠超巴黎地鐵,難怪雨水到了地面便迅速了無蹤影。由於巴黎下水道系統享譽世界,下水道博物館已成為巴黎除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凱旋門外的又一著名旅遊項目。能成為旅遊景點,下水道肯定能容下很多遊人,無比寬敞,可以行走奔跑(這種情形在西方電影裡經常出現),有通暢的排氣系統、有純淨空氣,不會、不能臭氣熏天。

水道博物館位於塞納河阿爾瑪橋畔,這裡沒有顯眼的建築,只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售票亭,掏3.8歐元購票後即可從旁邊狹窄的旋梯進入地下6米的深處,探究巴黎的「五臟六腑」。據介紹,每年來此參觀的遊客有近10萬人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法國首都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館從外表看並不特別,就是一個普通的下水道井蓋。但是掀開這個井蓋進入地下,就彷彿進入了一個地下宮殿。巴黎下水道雖然修建於19世紀中期,但就是用現在的眼光看,這些高大、寬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實在是不同凡響。聰明的巴黎人就利用這些有著100多年歷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館。人們在這裡遊覽,可以全面瞭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統。

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這哪裡是下水道?簡直就是寬敞的地下水庫工程,就是發達的企業化複雜運作和靈活機動的應急機制。因此,這種四通八達的系統能夠順利排水。在19世紀就能夠設計出這樣複雜的地下下水道系統,那是一個超前於時代的創舉,而這項巨大工程的設計師巴龍。奧斯曼當然功不可沒。奧斯曼是在19世紀中期巴黎爆發大規模霍亂之後設計了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統。

奧斯曼當時的設計理念是提高城市用水的分布,將髒水排出巴黎,而不再是按照人們以前的習慣將髒水排入塞納河,然後再從塞納河取得飲用水。

然而真正對巴黎下水道設計和施工做出巨大貢獻的卻是厄熱-貝爾格朗。1854年,奧斯曼讓貝爾格朗具體負責施工。到1878年為止,貝爾格朗和他的工人們修建了600公里長的下水道。隨後,下水道就開始不斷延伸,直到現在長達2400公里。

截止到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對城市廢水和雨水的100%完全處理,還塞納河一個免受污染的水質。這個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鐵一樣,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樣。除了正常的下水設施,這裡還鋪設了天然氣管道和電纜。直至2004年,其古老的真空式郵政速遞管道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此外,多數人大概不知道,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鑰匙或是貴重的戒指掉進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據地漏位置,把東西找回來的。下水道裡也會標注街道和門牌號碼。你所需要的,只是撥個電話,這項服務是免費的!(只可惜,我當時沒能記下這個號碼。)完備的設施和人性化的設計背後,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在博斯凱大街的污水幹道,它濃縮了巴黎下水道的全貌。沿著一條長500米、標著路面街道名的蜿蜒通道前行,腳下是3米來寬的水道,污水在裡面嘩嘩流淌,身邊擺放著各種古今的機械,每隔一段又出現岔路和鐵梯。再往前是一個陳列館,陳列著從高盧羅曼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帝國和七月王朝、現代和近代巴黎下水道6個歷史時期的圖片、模型,並配以英、法兩種文字說明。通道終端是一個大廳,放著3台電視機,播放一個長約20分鐘的介紹巴黎下水道情況的短片。

陳列品展示了巴黎下水道的歷史變遷。早在1200年,菲利普·奧古斯特登基後要為巴黎鋪砌路面,曾預見巴黎市區將興建排水溝。從1370年開始,時任市長的於格·奧布里奧興建蒙馬特大街,將蓋有拱頂的砌筑下水道通向河道。1850年,在塞納省省長奧斯曼男爵和歐仁·貝爾格朗工程師的推動下,巴黎的下水道和供水網獲得了迅速發展。據介紹,雨果在撰寫《悲慘世界》前,曾通過時任下水道督察的好友埃馬紐埃爾·布呂內索親臨下水道,並繪製了管道圖,從而惟妙惟肖地描寫了小說主人翁冉阿讓在下水道中與警察週旋、逃脫追捕的情景。

據博物館提供的數字,巴黎密如蛛網的下水道總長近2300公里,每年從污水中收回的固體垃圾有1.5萬立方米,巴黎地區現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淨化水能力為300多萬立方米,淨化後的水排入塞納河,而每天沖洗巴黎街道和澆花澆草40萬立方米的非飲用水均來自塞納河。目前,這個有著百餘年歷史的巴黎下水道仍然在市政排水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每天,超過1.5萬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過這條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區。


英國謝菲爾德市的地下拋物線拱形排水隧道。

東京:下水道深達60米

日本是個颱風多發國家。東京地區的地下排水系統主要是為避免受到颱風雨水災害的侵襲而建的。這一系統於1992年開工,2006年竣工,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其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東京地下排水系統建成於2006年,堪稱牢固、先進,由一連串混凝土立坑構成,地下河深達60米

東京的雨水有兩種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會通過各種建築的排水管,以及路邊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積排放管道,最終通過大支流排入大海;其餘地域的雨水,會隨著每棟建築的排水系統進入公共排雨管,再隨下水道系統的淨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

為了保證排水道的暢通,東京下水道局從污水排放階段就開始介入。他們規定,一些不溶於水的洗手間垃圾不允許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過垃圾分類系統進行處理。此外,烹飪產生的油污也不允許直接導入下水道中,因為油污除了會造成鄰近的下水道口惡臭外,還會腐蝕排水管道。東京下水道局對此倡導的解決辦法是:用報紙把油污擦乾淨,再把沾滿油污的報紙當做可燃垃圾來處理。更乾脆的辦法是做菜少用油。下水道局甚至配備了專門介紹健康料理的網頁和教室,介紹少油、健康的食譜。


泰本河,就像是很多泰晤士河的支流圍繞在倫敦城市中心的下水道中。

倫敦排水系統建立與霍亂肆虐有關

1700年的時候,倫敦已經是一個擁有57萬人口的歐洲超級大都市,但城市的排水系統極其糟糕。

為將污水和雨水引入路兩邊的明渠或者馬路兩邊的街溝中,泥土路面或者卵石街道都鑿有迷宮般的溝溝渠渠。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塞滿了灰燼、動物屍體,甚至糞便。糟糕的排污系統將街道變得骯髒不堪、臭氣熏天。

1810年,英國人開始使用暗管排水,改變了城市的排水狀況。

有趣的是,英國排水管道系統的建立,與霍亂的肆虐大有關係。

1831年,歐洲爆發霍亂。這次霍亂奪去約32000名英國人的生命。人們認識到,擁擠、骯髒的街道是疾病的溫床。1842年,大不列顛帝國派出考察隊去羅馬和巴黎參觀供排水系統,他們驚訝地發現,古羅馬的排水系統比起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要先進得多、衛生得多。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皇家委員會。

1856年,一位叫做巴瑟傑的人承擔設計倫敦新的排水系統的任務。他計畫將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巴瑟傑最初的設計方案是:地下排水系統全長160公里,位於地下3米的深處,需挖掘350萬噸土,但這個計畫連續5次被否決。1858年夏天,倫敦市內的臭味達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程度,倫敦市政當局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不得不同意了巴瑟傑的城市排水系統改造方案。

1859年,倫敦地下排水系統改造工程正式動工。1865年工程完工,實際長度超過設計方案,全長達到2000公里。下水道在倫敦地下縱橫交錯,當年倫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倫敦艦隊下水道,這成為了倫敦城市探險者拍攝的經典地點。


澳大利亞地下排水渠,被熱愛城市探險的人稱為洞穴。


澳大利亞地下排水渠,被熱愛城市探險的人稱為洞穴。


羅馬:2500年後仍在使用

古羅馬下水道建成2500年後,現代羅馬仍在使用

說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須從古羅馬說起。古羅馬下水道建成2500年後,現代羅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紀左右,伊達拉里亞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統,將暴雨造成的洪流從羅馬城排出。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臺伯河。

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足見下水道是多麼寬敞。

北京的排水管道


北京太平橋排水管道


北京清河污水處理廠的工作人員正在演示先進的「CCTV電纜遙控管道攝像檢測系統」。

来源:貓眼看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