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個朋友說國內某機構要求洛杉磯當地的一民間團體接待一下,食、住、行全包,理由是洛杉磯的這一民間組織曾經被我們國內的這個政府背景的單位接待過,所以作為交換,洛杉磯的人需要回報。由於金額數字上萬美金,洛杉磯的民間團體特意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處理。老實講,洛杉磯的民間組織沒有經費,完全是自組型,平素大家湊份子,打平那些開銷,突然間讓她們每人出幾百美金,心理邊也是疼的。我所認識的這個朋友首先跳起來反對,她說,洛杉磯的團體去北京,完全是政府買單,是國家出的錢,那些個人誰也沒掏腰包,所以她雙手反對「接待」。為了贏得普遍的響應,她問我是不是這個理兒?
我個人認為,禮尚往來是中華美德,洛杉磯的團體理應回饋,因為他們接受過國內的盛情款待,不管是國家出錢還是個人,不接待一下說不過去。我給她的建議,所有的團員湊份子比較好。但朋友說金額太大,那就不妨尋求企業贊助,由於來訪的國內團體掌握一些報刊、媒體的語話權,到時寫文章意思意思。朋友年長我近20歲,她連連在電話裡誇我的建議可行性很強。
透過這件事情,大家應該看到美國和中國真的不一樣。就是這麼一件被咱國人看作小事一樁的「接待「居然給洛杉磯的這一民間組織帶來這麼大的壓力。良心話,美國很發達,稅務很嚴整,每個人在這裡賺錢不容易,攢錢就更難,來美國越久越能體會人們平素不會隨便請客,也不會隨便的給與。更多的講求禮尚往來,誰也別佔誰的。中國和美國不同的地方體現在請客上。中國人講究面子,請客會豪邁一些。美國人請客很節約。我有看到企業老闆請人吃飯也是可丁可卯,絕對不浪費,剩下來的還會打包。所以餐廳裡大家一定用公筷,把菜夾到盤子裡面再吃。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臺灣人一般都會說大陸人沒有規矩,比如分租一個房子,有的人就會毫無顧忌的吃別人冰箱裡面的食物,有時連個招呼都不打。還有大陸人吃飯不用公筷,不衛生等等。起初,我覺得臺灣人一桿子把全大陸人都打翻了,還會跟對方理論,告訴她們本小姐在中國長大,從小就養成不動人家東西的習慣,當然也不希望被別人「冒犯」。他們說我不像大陸人,大陸人中很少我這樣的。我聽著不知道是哭還是笑,人家明顯是恭維我,聽上去卻不順耳。後來,我居住久了,我發現人家說的並不全是偏見。
基本上週圍的好朋友還有我自己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就是我們曾經幫助過的初來乍到美國的國內朋友,到後來大家都不再來往了。剛開始,我們都好心留對方在家裡白吃白住,可是當他們安頓下來後,別說有一餐飯回請,甚至連個電話都沒有的。時隔幾年的一通電話卻是把你當潛在的傳銷客戶了。你說多傷人的感情。後來,我上美國的MBA,有門課講「溝通的藝術「,美國的同學還有老師都有分享怎樣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比如遇到那種專門索取的朋友,你要學會說‘NO!特別是萬萬不可以讓朋友借住到家裡,首先你要想到外人住到家裡來,會讓你的生活節奏大變,太多的不舒服,經驗教訓多了去了。這些話一定會讓國人感到美國人缺乏「人情味」,不過事實驗證,非常有道理。我個人覺得,假如有恩與我,我一定會加以回饋,該幫忙盡力的時候不會退縮。多年的移民美國生活養成我的為人之道:永遠給與多過索取,所以不欠人情。吃虧後就長點教訓,爭取不讓同樣的錯誤重複兩次。
美國的國情、人情不同,但個別地方還是有些類似的。比如有修養、禮貌的人絕對不空著兩手上門拜訪客人的。美國人一般選擇帶一束花或是紅酒之類的,對主人表達尊重。這和咱中國人挺像,我們一般買水果或是煙、酒之類的送親朋。懂事理的人,還會回贈禮物給客人或是請吃飯表達謝意。我覺得,人際關係還有溝通技巧都是藝術,直接了當的相處之道比拐彎抹角健康很多。還有美國的餐廳,客人需要付小費給服務員。通常中餐10%-15%的比例,晚餐至少要20%(假如是買快餐,不在此列;自助餐則是酌情,不用那個比例,小費----也還是需要付的。)客人在酒店消費或者對導遊也需要付小費。我聽了太多關於有錢人吃喝嫖賭捨得花錢,付小費時卻吝嗇至極的故事。其實,中國的酒店也是收取服務費的,只是直接打在賬單裡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