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安妮攝影
中華美食多如繁星,不管是五星級的大菜或是家常小菜,都有著歷史和地理的背景,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許多耳熟能詳的名菜,很多人都吃過,但知道其名稱由來的人卻不多。
宮保雞丁 宮保是官名
喜歡吃重咸、辣味的饕客們,對「宮保雞丁」這道菜鐵定不陌生。這道以花椒和乾辣椒爆炒雞丁、並用豆瓣醬調味、加入炸花生米而成的名菜,其刺激的口感與扑鼻香味,讓人想來就口水直流。而這「宮保」二字是什麼呢?有人說是爆炒的意思,所以後來只要是爆炒類的菜都被冠上宮保二字;有人說指的是乾辣椒;也有人認為宮保是個人。
答案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宮保」是一種官名。自雍正時期開始,清朝歷代皆不公開立太子,而是沿襲古制,將對朝廷有功的大臣加以「少保」官銜,以示朝廷的恩寵。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總督丁寶楨因平息捻亂而被封了「太子少保」的頭銜。所以,丁寶楨又有「丁宮保」的稱呼。
據說丁寶楨初任四川總督時,常受到當地士紳的邀宴。某次宴會有一道以嫩雞丁搭配乾辣椒同炒的料理,丁寶楨一嘗讚不絕口,便詢問這道菜的名稱,宴會主人回答:「此菜專為宮保所做,尚未命名,不如就請宮保賜名如何?」丁寶楨高興地說:「既然如此,就叫宮保雞丁吧!」於是這菜名就這麼被定了下來,從此以後成為一道有名的川菜。
另外一說這道菜是丁寶楨發明的。據說,丁寶楨喜愛烹調,在家宴客時,常有一道「炒雞丁」,很受客人們喜愛。因此每當丁寶楨回故鄉探親時,親朋好友為他設宴洗塵時都會擺上一道「炒雞丁」,因為丁寶楨很喜歡吃「炒雞丁」,因此將此菜稱為「宮保雞」。
麻婆豆腐 腳夫最愛
香辣好吃的麻婆豆腐,以香滑柔嫩的豆腐搭配麻辣的肉醬,極為開胃下飯,不但華人愛吃,連日本人也著迷不已。那這「麻婆」又是何許人也?
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萬福橋邊有一家「陳興盛飯鋪」,老闆娘陳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當時萬福橋是油商運油的必經之處,腳夫們常常在該店休息吃飯,因為豆腐便宜,就成了腳夫們的必點菜色。
有一回,一位運油的腳夫弄了些菜油交給陳麻婆,要她燒出一道與眾不同的豆腐來享用一番。但是豆腐長久以來就那些花樣,陳麻婆一時也不知能做什麼,索性利用手邊的辣椒、豆豉、豆瓣醬、青蒜、花椒末和肉末,攪和攪和一燒,竟燒出一道「麻、辣、鮮、燙、酥、嫩」的豆腐美食。此道菜一出菜即大受好評,從此變成一道客人必點的招牌菜。從此「麻婆豆腐」之名不脛而走,又因為它取材簡單,之後成為有名的家常菜。
牛軋糖 考生護身符
過年時,除了瓜子乾果,最常吃到的大概就是牛軋糖了。這個考驗牙齒的零嘴在喜餅禮盒中也時常看見。咬下堅硬的牛軋糖,濃郁的奶香與乾果的香味搭配得天衣無縫,是讓人忍不住一吃再吃的點心。不過最早的牛軋糖是不含牛奶的,而且還是考生的吉祥物。
明代時,有一文人名叫商輅,一心想求取功名,卻屢試屢敗。某日夜裡,商輅夢見自己跪在文昌殿前,供桌上頭擺著筆墨紙硯、一盤花生和一些糖。文昌帝君微笑不作聲,伸手朝供桌一揮,花生自動去殼飛入糖盤中,盡數入盤之後又化成數頭牛朝他奔來。商輅嚇得醒來。之後,他找人解夢,解夢人說:筆墨紙硯和花生乃是「妙筆生花」之意;而牛則是指牛毛,如成語「繭絲牛毛」所說,是比喻功夫細密,也可解釋為智慧的象徵。
商輅聽完解夢後非常驚喜。該年他去參加鄉試、會試、殿試都連中第一名,成為當時八十九名狀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人。為了感念文昌神的保佑,商輅就吩咐家人取米榖和麥芽糖一起攪和,再加入花生熬成硬糖,最後放入牛形模具,把糖「軋」成牛形狀的花生糖,以祭拜文昌君。牛軋糖之名即由此而來。
祭拜完文昌君後,商輅把牛軋糖分給鄉親品嚐。香醇又硬實的口感深得大眾喜愛,所以許多家庭也開始模仿製作。由於把糖製成牛的形狀不容易,於是省略最後的步驟,把糖直接切成長條狀,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模樣。而也因為商輅的這段傳奇故事,所以牛軋糖又被稱為「功名糖」,以前的考生上京趕考前總會帶個兩顆在身上,討個吉利。
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聽起來十分有趣,然而會變成千古流傳的名菜、點心,想必創始者也始料未及!
在生活富裕的臺灣,想吃「五星級」美食已非難事,甚至在便利商店就能買到。瞭解了蘊含舊時風味、看似平凡的菜餚曾經不平凡的故事後,品嚐之時,或許也能博君一笑,感受到另一種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