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相術
大多數占星學從實際上的天文現象出發(也有少數占星學使用設想的天文現象如超海王星行星)。占星學回答的問題不是宇宙客觀到底是怎樣的、天體按什麼規律運行、在恆星的內部到底發生些什麼,這些問題是天文學的問題。對這些問題占星學並不關心。占星學的問題是,在地面上某一點某一時的天空是什麼樣的,而這個天空對此地此時所誕生的人或事的影響是怎樣的。占星學的觀點不是地心的,而是以一個地點為中心的。因為某地某時的天空現象是可以推算出來的,因此占星學的預言多多少少是可以由另一個占星術士所理解的。
中國本土的占星術在明朝一度湮沒,到明末清初時由西洋傳教士引入天文計算技術,才得以流傳後世。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令民間禁習天文術數,連帶天文曆法亦無人知曉,以至占星術幾成絕學。到了明末,始有徐光啟等人從西方基督教傳教士學習天文曆算,中國占星才現生機。
在清朝時,康熙皇帝愛好古籍文物,對於天文曆法發生興趣,除了任命學者跟西洋傳教士學習天文知識之外,更蒐羅中國占星古籍,並編收進《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代百科全書。中國有識之士在西學技術基礎上,綜合前人的占星觀念,開始發展地道中國的占星學。
雖然經過清朝一代學人的努力,占星學並未能在民間普及,主要原因是占星學傳承中絕了一段頗長時間,民間懂得天文觀察的人絕無僅有,而古代占星書又多錯漏,一般士子無門路入手,所以占星學只有在皇宮學府中傳習。即使沒有經政府禁制,占星在古時亦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尋常讀書人很少會研習。
另一方面,民間盛行子平八字、易卦占卜等命術,在某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決疑解惑的需求,這正好替補了占星學的社會功能,故此人們對於能預知未來的占星學並不殷切。
及至民初時期,絕大多數執業替人算命的相士只懂八字、易卦。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有人提倡類似占星的紫微斗數。
由於紫微斗數比八字容易學習,對於民眾具有相當吸引力。在這幾十年間,香港和臺灣兩地出版的紫微斗數書籍層出不窮,盛行程度竟比八字過之而無不及。
大陸經文革洗禮,中國舊學難以殘存,占星命理等具迷信色彩的知識更不容流傳。中國大陸對於港臺流行的八字與紫微斗數甚為陌生,反而為西方占星學保留了發展空間。
1980年代以降,中國大陸逐漸對外開放,對西方文化既感新奇而又覺陌生,在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知識的同時,占星隨之再度傳入中國,不過卻以大眾化的面貌出現:這就是星座學。
占星學在中國大陸、香港更多地被娛樂化,在中國大陸,占星學被稱作星座。娛樂報刊、網站會定期出版不同星座的每週運程、比較不同星座之間的處事方式。特別是80後中有很多的星座信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