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學之道

作者:濁世清蓮 發表:2012-01-01 14:4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上天賦予人的本性。善心佛性人人都有。然而,人的氣質稟賦各不相同,故不可能人人都明白自己的本性並持守保全其這種天性。有聰明睿智而又能盡知其本性的人出現,則天必命之為億兆之君師,使其統理萬民而教之,引導百姓回歸其先天的善良本性。這就是神農、黃帝、堯、舜秉承天意、樹立最高準則,而設立司徒(掌管文教之官)之職、典樂之官的目的。三代興隆而其法漸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都設立了學校。

古者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十有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那麼,古代的大學,其教育的目標、次第、內容、方法是什麼呢?

《大學》一書,專門講述古代大學的育人之道。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三者是古代大學教育的總綱,統稱之為「三綱」。

什麼意思呢?

「明明德」,朱熹在《大學集注》中解釋得非常透徹。他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隨明之,以復其初也。」就是說,人生之初秉承於上天的誠善本性,是從來不曾昏昧的,本來就具備天地之萬理,就能夠應對萬物及其變化。但是,人一旦走上人生之路,就會因先天稟賦的侷限與後天人欲的矇蔽,本性一天天的被後天觀念所埋沒、迷惑而不自知。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洗刷去掉蒙在本來明白如鏡的善心佛性上的灰塵,找回自我,回覆本性,返回其先天至真至善的境界。這就是「明明德」,大學教育的第一目標——首先使自己「明明德」,達到至善的天道境界。

「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親民」,當為新民。「至善」,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絲人欲之私的境界。找回自己先天純真善良的本性之後,就要學習治人之道,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推己及人,引導百姓都能夠去除善良本性上所沾染的灰塵污垢,回覆其先天的純善本性。也就是說,引導百姓「明明德」,達到至真至善的境界,並且能定止於這種至真至善的境界,守住其先天的本性不游離,不動搖。因為「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什麼呢?得知其事物的本末終始,因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三個方面是古代大學教育的總體目標。也就是神農、黃帝、堯舜秉承天意、垂世立教,為天下人樹立的最高準則。首先內修自身「明明德」,「止於至善」,然後新民,引導百姓「明明德」,「止於至善」。而且, 這裡的「明明德」,它還不只是一個靜止的狀態,還得是一個「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動態流程,不斷的去除心靈上的舊染之污,使自己的道德不斷的提高提高再提高,像上天那樣永遠不厭其高,像大地那樣永遠不厭其厚。君民上下都能如此,天下就是孔夫子所嚮往的英明盛世了。

那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古代聖王設立了司徒(掌管文教之官)之職、典樂之官,專門負責實施這種教育。怎麼實施呢?《大學》中有詳細的論述。

《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引導天下人明德至善的次第方法,《大學》中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論述的非常具體。詳細列舉了八個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猶如八級台階,腳踏實地的、一步一個台階的拾級而上,大學之教自成,人德自明,民心自新,天下自平矣。

下面依次簡述之。

首先,格物致知。天下之物都有其背後的深層原理,其深層原理原本就與天道人性融通為一體。然人心蒙塵之後,於物理就有所不明,故而人心也就有所不知。也就是說,人的本性與天道物理之間,被一層厚厚的灰塵隔開了,不能融通,致使人心昏昧,言行偏離天道而道德下滑。怎麼辦呢?《大學》告訴我們:格物致知。即推究事物的原理,直至其原理之終極。換句話說,由末及本,從所看到、認識到的事物的表面一直探究到其事物背後最深層的終極原理。久而久之,獲得的終極原理多了,就會由量變引起質變而豁然貫通。一旦貫通,則一通百通,天下萬物之表裡精粗無不知,人心之具萬理而應萬事的巨大作用就無不明矣。這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所「致」的「知」,即事物的終極原理才是真正的智慧,是真知。這就是「知之至」。因為事物深層的終極原理才是事物的本質。而人所認識的表面事物只是其本質的一種表現,有時甚至是一種折射的假象。雖是表象、假象,但卻極容易迷惑人的眼睛,進而惑亂人心,使人把假像當本質,甚至誤入歧途而不自知。所以,大學始教的第一門必修的基礎課,就是格物,學會探究事物的原理。

其次,誠意。《大學》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古人早就認識到,天道恆昌,人生的目的,旨在返本歸真,回歸天道。所以,在獲得了天道物理及其與人心關係的真知之後,就要致力於實踐天道。起心動念,言行視聽,一切以天道物理為準。所謂誠意,就是不自己欺騙自己,就像討厭臭味,喜好美色一樣,一切發自內心,自覺的、真心實意的以實踐天道為樂。「誠於中而形於外」,心中善惡,外必現之,所以誠意最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慎獨。即使一人獨處,也絕不一刻偏離天道。因為人在現實中,心則有時而昏,尤其在一人獨處的時候,最容易放鬆自己,心念行為最容易背離天理。怎麼辦呢?《大學》告訴我們:誠其意,毋自欺,慎獨處。這是內修之首要,進德之基礎。

再次,正心修身。意誠之後,還得正心。因為誠意是在自覺的實踐天道,並沒有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在境界,還帶有很大的理智約束的因素。而人除了理智,還有感情。人是極容易被感情帶動的。所以還必須以誠意所達到的高度理性時時省察自己的人心,使不夠純正的心念不斷的從新歸正。

而人心何為不正?《大學》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憤怒、恐懼、好樂、憂患,此四者,皆人之常情,而且,人卻極容易被感情帶動而失控。人在常人中,不可能沒有人心人情,有其一點而不能及時察覺,就可能被人情帶動而失去控制。人一旦激動失控,就會失中失正,而不中不正就已經背離天理了。大德君子正心修身,其實質就是要超越一般的人,修去私心私情,以百姓之心為心,才符合天道的無私準則,才能公正的對待天下萬民,公正的處理天下萬事。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人之常情,對大德君子來說,用天理來衡量,就是不正。

那麼,作為人,靠什麼去察覺不正的人心呢?靠自己已經回歸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誠意。因為人的本性得之於天,從不昏不昧,本來就與天道物理融通為一。它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一切不正。時時事事嚴察己心,所見所聞,所接觸的、所面對的一切,都用自己本性的一面,也就是用天道物理去衡量,以此端正自己的人心,克制自己的人情,久之,天理善念在心中紮下了根,就能夠擺脫人情的牽絆,而達到時時事事隨心所欲、時時事事不違天道的境界。如此則心正身修矣。

再次,修身齊家。《大學》云:「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辟,僻也,偏斜不正之意。齊家的前提是修身。自身修不好就理不好家。因為人對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不足,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長。尤其對自己的家人,最容易一葉障目,因一己之好惡而偏私偏向。俗語云: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都不滿足自己的莊稼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帶著心裏的偏私偏見去待人接物,就已經偏離了天理,就已經是不正了。而憑著一顆不純正的人心偏私偏向,怎麼能使家庭家族和睦呢?所以說,齊家在修身,身修而後家齊。

再次,齊家治國。 治國必先能齊其家,家齊而後國治。自家治理不好而能治好國的,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大學》云:「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為什麼呢?因為家庭、家族是國家的細胞,是社會的縮影。家之於國,雖小大有別,然治理法則卻無異,因其皆上承天道,一脈貫之。把齊家的法則推而廣之,就可以治好一個國家。孝可以侍奉君主,悌可以侍奉長上,慈可以統理民眾。治理國家用來事君、事長、使眾的法則,不外此孝、悌、慈三者。所以能齊其家者,必能成教於國。《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就是說家國一理,國之興替,原因在家,家國興亡,在於一人。此所謂一言壞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聖人云,君子的品德就像風,小人的品德就像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人君的言行就是最有力的命令。因為上行下效,民從其行,而不從其令。人君的命令違背自己的所好,百姓就不會服從。因此君子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後要求別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求別人做到。這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之於國,就像血之於肉,密不可分。古人深諳此理,故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教,把家與國融貫一體,先理好小家,再去治理國這個大家,能理好家者,必能治好國,因為家國一理。所以說,治國在齊其家。

最後,治國平天下。古之仁君治國平天下,有其持守不變的「絜矩之道」。

什麼是「絜矩之道」?《大學》云:「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可見,君子的「絜矩之道」,簡言之,就是以身作則,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用自己的先天本性來衡量,自己不樂意接受的,就不去施加給別人。

作為人君,要秉承天命,治理好國家萬民,還得處處遵循為君之道。

為君之道,第一,要得民心。得民心則得天下,失民心則失天下。要像民之父母那樣,好民之所好,惡民之所惡。老子云:「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聖人無私心,以天下萬民之心為心,人君不能存一絲個人之好惡而有所偏私偏頗,否則,則必致身弒國亡之患矣。

第二,要重德,德為本,財為末。作為人君,必先「明明德」,在富國富民豐財方面,也得誠意正心,把德放在首位。因為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土,有土才有財,有財才有用。一句話,德為本,財為末,德高才能財豐。若本末顛倒,民則皆重財而離道失德,如此則國亂身危矣。因為天命不會始終如一的護佑一個人,而是根據人的善德而定,有德誠善則得天命,失德不善則失天命。

第三,要任用仁愛、忠誠、信義、能容人之人。這樣的臣子,人有技藝,如己有之,人有善德,己心好之;見賢而能舉,舉而能先;見不善而能退,退而能遠。這樣的臣子才是真正的衛國保民之臣。君子修己治人有大道,必忠誠信義以得之,驕奢放縱而失之。

第四,要遵循生財之大道,務本節用,以義為利。富有之謂大業。然富國豐財,必循生財之道。生財之道,一要務本而節用,使生財者多而消費者少。國無遊民,則生財者眾;朝無閑臣,則消費者少;不奪農時,量入為出。如此國家財必豐,民必富。二要以義為利。國富財豐的同時,還得引導百姓重仁義而輕財利。怎麼引導呢?上好仁而下好義。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必喜好忠義。若在上位的人重利輕義,那麼下位之人必互相爭權奪利。如此,一國交相逐利,下位之人不把上位的權利奪去是不會罷休的。反之,舉國上下都重義而輕利,以義為利,如此則財豐國富民用足,人君則可以垂衣裳而天下平矣。所以說,治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大學》一書,以非常簡潔的語言,明確而充分的展示了古聖先賢的追求及其所追求的高境界。這種追求集中體現在《大學》的三綱八目之中。 三綱——明德,新民,止子至善。既是《大學》的綱領,也是古代聖王「繼天立極」、「垂世立教」的最高目標之所在。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立的條目內容,也是人生進德修身、推己及人的次第階梯。

八目之中,包含了內修與外治,即修己與治人兩個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修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治人。內修是個體對自我身心的清洗日新與磨礪提高,外治是修成之個體巨大作用的逐層外現。內修似小而為本,外治似大而為末。正如《易經》所云:「夫易,所以崇德廣業也。」內修就是在崇德,把自己的品德提高到等天齊地的高度;外治就是廣業,用自身道德光芒去照亮周圍的世界。二者之間,德崇在先,業廣在後,本末井然,不可顛倒。內修的四目之中,格物、致知是大學入門的基礎,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誠意,正心則是內修的實質性的環節。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接內修與外治的樞紐,它既是內修的歸結,又是外治的基點。

修身是針對個體而言,目的是要達到身修。身修的標準,以八目論之,即從物格開始,經由知至、意誠,最後達到心正;以三綱論之,即個體明明德,並定止於至善境界而不游離。身修達標,時時處處意誠心正之後,方可以推己及人,由齊家這個小范圍開始,逐漸的向治國、平天下的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推廣擴大,無往不成。因為此時自身已經達到並定止於天道至善的境界,按照《中庸》的理論,此時,這個個體已經「可以讚天地之化育,與天地並列為三」了。天道恆昌,你與天地並列為三,你自然也就具備了天地成就萬物的神通,也就無為而不成,無往而不勝了。所以這時的你,在家則家齊,在國則國治,在天下則天下平。

身修的境界,是一個人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高境界。可退可進,可貧可富。退避江湖之遠可獨善其身而成聖人,進升廟堂之高能兼善天下而成聖王。貧可安貧而不離道,富可守德而不淫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呈現出的永遠是成佛得道後的大智慧、大自在。故而《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把修身看作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看作是人生最最重要的、從天子一直到庶民百姓人人都必須修好的一課。

數千年來,中國的知識份子們,無論自身的窮通貧富,不管社會的更替興衰,都始終把目標定在修身這一人生最重要的、最有意義的高度上,堅定的沿著《大學》所設立的三綱八目的次第階梯在努力的實踐著。中國數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的一切輝煌、一切文明、一切可歌可泣的偉大建樹,都是他們所成就的。因為他們是明明德、止於至善、與天地並列為三而無所不能的神傳文化的繼承者。

来源:正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