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發現的UFO造型
「我用天文學史的治學方法來研究飛碟,因為關於它的記錄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世界華人UFO聯合會副會長、臺灣飛碟學會副會長呂應鐘先生說,他在《廿五史》、《資治通鑒》等書藉以及各種歷代筆記、雜史、縣誌之中,找出1000則以上無法用自然天文現象及合理知識來解釋的記錄,確定了飛碟現象並非當代才有,而是數千年來早就頻繁出現的證據。「中國現代的UFO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從古到今中國的UFO歷史研究無可爭辯是世界第一,中國歷代的正史和各種地方志、野史等對天文奇狀的記錄詳細精確,構成了中國UFO豐富的歷史。」雲南大學教授、昆明UFO研究會前理事長張一方表示。
中國最早的UFO文字、圖畫記載
在《山海經》、《帝王世紀》等書籍中都有一些關於天文奇像的記載,比如「奇肱氏能為飛車,從風遠行。湯時(約公元前1764年)西風至,吹其車至豫州。湯破其車不以示民。十年,東風至,乃復作車遣返。其國去玉門關四萬里。」張一方教授認為,這應當是最早的UFO的記錄。從公元前206年起的漢朝直到公元1911年滅亡的清朝,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天星官們留下了豐富的古代天文數據。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繪有很多星的形態圖,其中翟星極類似UFO的圓形旋轉體。這個墓是西漢初期長沙相利蒼之子的墓,時間約為公元前180年,它似乎是最早的UFO形狀圖。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宋仁宗時期(約公元1056-1064年),「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出入各湖泊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沓沓如日。」並作有《明珠賦》。張一方教授稱,這是首次對UFO詳細完整的記錄。
還有大約1890年清代畫家吳文如所繪《赤焰騰空》圖,畫面是南京朱雀橋上行人如雲,皆在仰目天空,爭相觀看一團團熠熠火焰,形象地描畫出南京上空出現的不明飛行物。「它起碼是中國最早的眾目睽睽下的UFO圖畫。」張一方表示。
清代畫家吳文如所繪的《赤焰騰空》圖
《天文志》中的UFO案例
在正史的《天文志》中,也有很多關於「空中不明飛行物」的記載,昆明UFO研究會理事長張周生列舉了古代幾起關於UFO事件的例子。「後唐末帝清泰元年九月辛醜夜(公元934年10月12日),五鼓初,有大星如五斗器,西南流,尾跡長數丈,亦赤色,移時盤曲如龍形,又一星稍小,東流,有尾跡,凝成白氣,食頃方散。」張周生認為,文中所說的「盤曲如龍形」很像現在UFO研究中的螺旋狀UFO。
明神宗萬曆三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公元1602年10月10日)夜更時候,「觀見天上有一長星,頭大紅色,尾尖白色。初時發響一聲,裂開,中心紅,兩邊白,自東邊飛過西南方,圈轉一半,未曾全圓,後身彎能動,將紅星一崮圈圍一半,後來不動,漸影去。」張周生認為,「自東邊飛過西南方」指的是整個UFO在從東方朝著西南方運動著,「後身彎能動,將紅星一崮圈圍一半,後來不動,漸影去」描述的是UFO螺旋線環帶將中心體環繞半圈後就保持此狀態未變化,再後來才慢慢地消失不見。
清世祖順治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公元1648年7月19日)申初刻,湖南湘潭,「有星黃赤,圓如大匏,尾曳如繩,長約丈,曲折旋繞,自西南墜。」張周生分析,「星」為UFO中心體,「曲折旋繞」的尾為UFO的螺旋線環帶。
清宜宗道光十六年四月十九日(公元1836年6月2日)酉刻,廣東中山,「西南角白氣一縷,向空飛,形如白蛇,盤旋天際,有聲,漸向北而沒。」張周生認為,「白氣一縷」特別說明瞭組成UFO形狀的只是一縷線條而不是多縷,這和螺旋狀UFO呈現的螺旋圈數雖然有多圈,但卻只是由一條螺旋線纏繞的情形相吻合。「形如白蛇,盤旋天際」特別說明瞭UFO的形狀像蛇一樣,並且蛇是盤旋著的,這和螺旋狀UFO被很多目擊者描述成天上出現大盤香的形狀相同。
《天文志》中內容可信度極高
「中國正史中的《天文志》部分,其中的內容是有極高的可信度。」張一方稱,天官們對這些天象是非常謹慎的,任何異常的現象都是詳細記錄並預言,然後完整地呈報給皇帝知道,絲毫不敢有一點疏忽或遺漏。在中國古代天官是一種很專業的職位,也是皇帝最重視的顧問,中國歷史上許多深受皇帝信任的宰相或軍師都是天官出身。
呂應鐘教授在研究世界各民族的神話,諸如中國神話、埃及神話、希臘神話、北歐等神話。他認為,研究飛碟學不一定要從自然科學著手,對史學有相當專業基礎的人士,可以在浩瀚的歷史數據中尋找出足夠證明飛碟早就來過地球的文字記錄。